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彼得一世突然宣布了要把国家往西欧那套路子上靠,这事儿在他1697

果不其然。 彼得一世突然宣布了要把国家往西欧那套路子上靠,这事儿在他1697—1698年出访后就一路推了下去。 先看他落到实处的动作:1703年开建圣彼得堡,1722年定“品级表”,大力造海军、修船坞、改军装、办学堂,这些全是瞄着西欧那一整套。对照过去莫斯科公国的老办法,行政、军队、城建都换了新框架。核心就是用可复制的制度和技术,给俄国装上加速器。 把时间往东挪一点,清朝和俄国在黑龙江流域扯皮,1689年签了《尼布楚条约》,俄国退回去守住边线。到19世纪,俄国西化的成果上了台面,铁路和工厂铺开,1891年开建西伯利亚铁路。对照伊犁问题,1871年俄方占领,1881年通过条约归还大部,这背后就是硬实力与谈判筹码的变化。 再往后,1917年的政权更替让俄国走到另一条路上,1922年建立苏联,大工业和科研体系被整起来。对比西欧的资本体系,俄国改走计划化管理,但底层的技术训练和组织方式,还是沿着彼得时期打开的现代化通道往前推。 战场上也有起伏。1904—1905年的对日作战俄方失利,到了1945年远东战役苏军快速推进。和中国的摩擦里,1929年中东路冲突苏方占上风,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双方互有损失,局部结果各自强调。这些都说明胜负取决于准备度、补给和指挥,不是一句“谁压谁”能概括。 现在回到我们这边的进度条。中国完成重工业和高端制造的搭建,歼-20、055型驱逐舰、高铁和航天工程同步推进。对照俄方的苏-57、S-400、远程防空和大推力发动机,两个体系各有强项,已经不是19世纪的那种差距。 再看底层的硬撑杆。俄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保持在位,洲际导弹、战略潜艇和远程轰炸机构成稳定威慑;中国也在推进东风系列与094/096潜艇。双方都在通过可靠的常规和核力量维持压舱石。 有一点要摆正:俄国的宗教在彼得之前就已成型,东正教源自基辅罗斯时期。彼得的西化重点是制度、军队、工技,不是宗教起点。把原因归到一个点上容易误读历史。 从前面的脉络串起来,俄国向西欧靠,最直接的动力是“能把国家跑起来”的方法和器件。先把手里的工具升级,再去参与更大的台面,这条思路贯穿至今。 对中国而言,今天的比拼是产业完整度、技术累计和组织效率。只要把供给链、工程队和试验能力稳住,别人靠过去的老路,未必能在新赛道上占到便宜。 收个尾:看清彼得一世那次换挡,理解后来那几次系统性调整,现阶段就不会被误导。握住自己的节奏,把硬实力继续往上垒,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