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这是着急了,眼看自己在中国眼中的地位要被西班牙取代了。这一次,也是拼了,直接邀请中国参加G7会议了,同时法国总统马卡龙要在十二月访华。 中法关系基础扎实,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携手推进核电合作,大亚湾和台山电站投运后,累计发电量已超两千亿千瓦时。进入新世纪,空客订单在中国市场源源不断,天津总装线交付的飞机超过五百架次,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提供物流支持已逾十五年。这些项目不只停留在协议层面,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转让和产业链对接。法国在欧盟内部,常被视为与中国沟通的窗口,尤其在航空和能源领域,双方互补性强。2025年上半年,中法战略对话重申反对贸易战,强调全球治理合作。这份积累,让法国一度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在欧洲对华关系中独领风骚。可如今,形势变了,西班牙的动作越来越快,法国开始感受到压力。 西班牙对华外交在2025年迎来高光时刻,实现首相、外长和国王的全覆盖访问,堪称欧盟内罕见密集度。四月,首相桑切斯第三次访华,带回三十多项合作清单,涵盖经济贸易到科技绿色领域。十月,外长阿尔瓦雷斯来访,铺路国王行程。十一月十日至十三日,国王费利佩六世展开国事访问,与中方签署多项协议,焦点包括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保障。这次访问标志西班牙对华战略升级,从务实合作转向战略伙伴构建。实际落地项目更显诚意,比如穆尔西亚地区的职业培训试点,中方提供双语教材和设备,培养物流和自动化人才,直接服务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新能源工厂。投资规模不小,三峡欧洲公司斥资四亿欧元收购光伏电站,设计寿命三十五年。兖矿能源和京能国际联手投两亿欧元开发钾矿,推动开采进度。电动汽车链条上,宁德时代砸四十一亿欧元建电池厂,产能达五十吉瓦时;奇瑞与巴塞罗那伙伴合资造车;比亚迪市场份额稳步上升。这些举措带动西班牙就业超万名,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组装全覆盖。 十月欧盟峰会前,马克龙在闭门会议上直指中国稀土管制为经济胁迫,呼吁启动欧盟最强贸易工具反击。这番表态虽硬气,却暴露了法国的焦虑:供应链中断已影响汽车和电子产业,法国企业库存仅够缓冲数月。峰会刚结束两天,中国驻法大使馆就公布马克龙十二月初访华计划,双方正协调日期。这反差来得太快,背后是法国不愿让西班牙独占先机。西班牙国王访华刚落幕,费利佩六世带回企业反馈,推动本地工厂扩建;比亚迪展厅销量攀升,宁德时代工厂明年投产。这些动态让法国团队加班分析报告,中西协议覆盖多个省份,投资总额超五十亿欧元。法国以往在中法合作中占优,如ITER“人造太阳”项目,中法联合体负责核心设备安装,进度按计划推进。可现在,西班牙的广度和落地速度让法国传统优势显得被动。 G7邀请中国参加的提议,更是法国的一记妙手。2026年峰会由法国主办,地点选在埃维昂,马克龙已与盟友讨论此意,强调气候和经济议题离不开中国参与。G7传统上限于西方发达国家圈子,此前鲜有主动邀中,这次变动不小。马克龙的算盘打得精:既展示法国在西方阵营中桥接作用,又借机谈合作,挽回西班牙抢走的风头。欧盟内部,对华政策本就分化,法国推动战略自治,主张投资审查从严,但也承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西班牙则更务实,视中国为投资前沿阵地,避免对抗,转而深化互利。2025年欧盟-中国关系进入新阶段,双方管理合作与竞争并行,法国不愿落后。马克龙访华后,预计会推动中法在巴黎协定框架下联合声明,尤其在美国退出后,这对欧盟气候目标至关重要。邀请G7的讨论已波及华盛顿和柏林,盟友回应谨慎,但法国坚持扩大议题覆盖全球挑战。这不只是一场峰会,更是法国重塑对华话语权的尝试。 中法合作的底蕴仍在,航空订单持续增长,核能项目进入维护升级阶段。西班牙虽后来居上,但中法在深度领域的积累短期难超。法国此次动作,体现了欧洲大国对华策略的微妙平衡:一边警惕风险,一边抓住机遇。欧盟整体需走钢丝,在中美拉锯中求自治。2025年,中欧贸易额预计突破八千亿欧元,中国仍是最大伙伴。法国通过访华和G7邀约,稳住阵脚的同时,也给欧盟提供范例。长远看,这种竞争能倒逼欧洲优化对华政策,避免一刀切,转向精准合作。西班牙的务实路径值得借鉴,法国的高层互动则补足战略高度。欧洲政坛的这场“邻里较量”,最终受益的是务实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