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张学良要是当年硬刚日本,能躲过抗战吗?当年东北军有三十万条枪!飞机两百六十架!张

张学良要是当年硬刚日本,能躲过抗战吗?当年东北军有三十万条枪!飞机两百六十架!张学良若在九一八拼死抵抗,能挡住日本人吗?   1931年的东北军确实拥有中国最先进的军事装备,沈阳兵工厂每月可生产步枪4000支、机枪40挺、火炮20门;东三省航空处拥有260余架飞机,其中200架为作战机型;还建有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战车队。   然而装备数量不等于实际战斗力,东北军的260架飞机中,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不足百架。更关键的是,这支军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高级军官普遍兼任地方行政职务,部队布防分散在数十个城镇。   这个弱点可能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并不重要,但从事后回溯,这个弱点给了日军可乘之机。当关东军于9月18日夜突袭北大营时,驻防的第七旅主力正在野外演习,营区内仅存留守部队。   从军事部署来看,关东军选择了最精准的突破口。当时东北军在沈阳周边驻军约1.5万人,而关东军正规部队仅5000余人。但日军集中攻击了东北军的神经中枢——北大营、东塔机场和兵工厂。这种"斩首"战术在24小时内就瘫痪了东北军的指挥体系和补给能力。   深入分析东北军的组织架构就会发现,当时张学良虽表面上完成了“东北易帜”,但东北军其本质上仍是传统的私家军队,各级指挥官对张学良个人效忠。   但张学良自1928年继任后,始终未能完全掌控这支由老派将领组成的军事集团。九一八事变时,他正在北平养病,而代行指挥的荣臻等将领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   若将视野扩展到国际格局,会发现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对东北军不利。1931年的日本尚未退出华盛顿体系,关东军的行动最初并未获得东京方面完全授权。   这种微妙的局势反而让张学良陷入两难:全面反击可能引发中日全面战争,而当时中国尚未完成战争准备,也不可能获得国际实质援助。   从军事经济学角度观察,东北军的现代化装备存在严重依赖症。沈阳兵工厂的生产原料多依赖进口,260架飞机的零部件需要从欧美采购。一旦主要基地被占,整个军事体系就会迅速瘫痪。这与日本具备完整军工体系的关东军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玩味的是,在事变前三个月,蒋介石曾在保定与张学良密谈,明确提出"暂不抵抗,力避冲突"的方针。这个决策背后是南京政府"先安内后攘外"的整体战略。并且张学良在9月19日凌晨召开紧急会议时,与会将领对是否反击存在严重分歧。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会发现东北军的命运早在1929年就已埋下伏笔。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与苏军交战惨败,暴露出装备虽优但训练不足、指挥僵化等致命缺陷。这场失利让张学良对与强国开战产生深度疑虑,也使得蒋介石的"以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主张更具说服力。   除此之外,东北的地缘政治也十分复杂,处于日、苏、中三方势力交汇点。张学良的决策不仅要考虑日军,还要防备苏联的动向。1931年的苏联虽然表态中立,但在北满地区驻有重兵。这种三方博弈的复杂局面,使得单纯"拼死抵抗"的战略显得过于简单化。   战后解密的日本军方文件显示,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等人制定的作战预案中,已考虑到东北军可能的各种反应。其中最担心的正是张学良立即下令全军后撤至锦州一线,同时以游击战术骚扰日军补给线。这个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恰恰从反面印证了东北军确实存在其他战略选择。   历史不能假设,但军事推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决策环境。若东北军实施全面抵抗,最可能的结果是在付出巨大伤亡后,退守至辽西走廊。这或许能延缓日本占领全东北的进程,但难以改变最终的战局走向。   问题的本质在于,面对一个工业化强国的局部蚕食,没有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中国,很难通过单纯的军事对抗取得胜利。   九一八事变三年后,张学良在西安对部下坦言:"我们就像捧着金碗要饭的叫花子,空有好装备却无卫国之力。"   文|绝对反冲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