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袁世凯贴身侍卫陶树德回忆:袁世凯每天5点起床后,先喝鸡汤、牛肉汤开胃;7点左右吃一大碗小母鸡炖的鸡丝面和两个肉包,有的时候,一顿就吃十几个鸡蛋;之后每隔一小时就要喝人参茶,吃一碗鹿茸。 这严苛到近乎古怪的餐饮流程,对袁世凯来说,是稀松平常。他每天清晨五点,无论前一晚公务忙到多晚,次日必定醒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并非处理政务,而是由下人端上温度恰到好处的鸡汤或牛肉汤,用小碗盛着,说是“开胃”。这“开胃”的阵仗,在普通人看来,已是一顿正经的餐食。 真正的早餐在七点准时开始,那可不是简单的点心,而是一大碗用特定小母鸡炖出的汤底做的鸡丝面,面条要筋道,鸡丝要撕得均匀。伴随这碗面的是两个实实在在的肉包子。 这还只是基础,陶树德多次看到,袁世凯能一口气吃下十几个白煮鸡蛋。他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慢条斯理地剥壳,细细地吃,眼神有时会放空,仿佛在思考别的事情,但手上的动作和嘴里的咀嚼却不停。伺候用餐的人得时刻留意,及时添补,确保他手边永远有食物。 更让人咋舌的是早餐之后的“加餐”,从上午开始,几乎每隔一小时,袁世凯就要进补一次。一次是一杯浓浓的人参茶,另一次则是一碗调好的鹿茸膏。这两样东西交替进行,贯穿整个白天,直到就寝。 这就意味着,除了午、晚两顿正餐(其丰盛程度可想而知)之外,他的胃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持续不断地处理着高蛋白、高热量、大补的食物。 他的正餐桌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八宝鸭。这道菜,据说是他从慈禧太后的膳食中得来的灵感。当年他在朝为官,耳闻慈禧极好此菜,御膳房做的八宝鸭工序繁复,极尽精致。 袁世凯沿用了这个菜式,却做出了适合自己口味的改动。他要求鸭子要更肥嫩,蒸得更烂熟,鸭腹内填满的糯米、莲子、火腿等“八宝”料要更足,味道要更咸厚油腻。这道改良后的八宝鸭,在他餐桌上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成了他个人饮食的一个标志。 除了对特定菜品的执着,袁世凯对餐桌上的规矩也极为讲究。所有饭菜的摆放位置,皆有定例,不容丝毫差错。例如,那道八宝鸭,必须放在他右手顺手的位置,方便他夹取;汤羹类则需置于正前方;米饭碗的朝向、筷子的摆放角度,都有不成文的规定。 伺候用膳的人必须熟记于心,倘若哪道菜放错了位置,他会眉头微皱,虽不轻易斥责,但那不悦的低气压,足以让周围侍从心惊胆战片刻。这些繁琐的规矩,据陶树德揣测,或许也是他早年接触宫廷与高层官场礼仪时,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 他的食量并不仅限于这些常规项目,陶树德回忆,袁世凯特别喜欢吃药食同源的补品,比如“活络丹”、“如意长生酒”,他并非按时按量服用,而是时常把它们当作零嘴小吃,想起来就抓一把,或者喝几口。 他还偏爱河南老家的特产,如烤红薯、油炸绿豆糕,这些平民食物与他那些奢华的参茸珍品、改良宫宴菜奇异地共存于他的食谱中。有一次,他甚至在正餐之间,一口气吃下了二十个河南特制的鸭梨,让身边的人都暗自吃惊。 这种饮食方式,对其身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树德观察到,袁世凯的身体中年以后愈发肥胖,尤其是腹部隆起,行动开始变得有些迟缓。到了晚年,健康状况明显恶化,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双腿浮肿,有时肿到连靴子都难以穿进去。 他的起居习惯也同样刻板。除了那雷打不动的五点起床,他午睡的习惯也极为规律。午睡时,必定要有一道特殊的“程序”:由两个侍女(有时是年纪更小的丫鬟)轮流用柔软的手掌,有节奏地轻轻拍打他的全身,从头部到肩背,再到腿部。 拍打的力道要均匀柔和,不能重也不能轻。据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安然入睡。这个习惯,他保持了数十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午睡,这个环节就不可或缺。 信息来源: 中华网|《为什么袁世凯57岁就去世了?看看他的吃法,才知难怪他寿命不长》 文|绝对反冲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