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辆吉普车坐了四五个人?抓起来,这肯定是德国间谍!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离谱?但在1

一辆吉普车坐了四五个人?抓起来,这肯定是德国间谍!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离谱?但在1944年冰天雪地的阿登森林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成了无数德军特种兵的催命符。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儿得从二战末期希特勒的一场豪赌说起。   时间是1944年秋天,盟军已经打到了德国的家门口——比利时和德国边境的阿登地区。   所有人都觉得,纳粹德国快完蛋了,最多撑到1945年春天。   当时守在阿登地区的美军也这么想,所以防线拉得很长,兵力却很薄弱,只有区区四个师。   可他们都低估了希特勒的疯狂。   这个赌徒不顾手下将领的集体反对,决定押上德军最后的战略储备,发动一次惊天动地的大反攻。   他想干嘛?他想复刻1940年的“闪电战”奇迹,从美军最薄弱的阿登森林撕开一道口子,一路冲到安特卫普港,把盟军的补给线彻底切断。   为了这次行动,德军偷偷集结了约20万精锐部队和近千辆坦克装甲车,并且全程无线电静默,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1944年12月16日,趁着漫天浓雾,德军突然发起猛攻,毫无准备的美军防线瞬间被撕裂,德军像一把尖刀,插进了盟军的阵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美军高层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小规模骚扰,完全被打蒙了。   就在正面战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一支神秘的部队开始行动了。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个狠人了。   为了配合这次反攻,在后方制造更大的混乱,希特勒亲自点将,找来了他最信任的王牌特种兵——奥托·斯科尔兹尼。   这家伙可不是一般人,之前成功营救墨索里尼,让他名声大噪。   希特勒交给他一个代号“格里芬”的绝密计划。   计划的内容简单粗暴:斯科尔兹尼带着大约2000名会说英语的德国兵,全部换上缴获的美军制服,开着美式吉普车,渗透到盟军后方去。   他们的任务就是搞破坏,比如乱改路标、切断电话线、散布谣言,甚至还计划绑架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   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斯科尔兹尼原计划要大量美式坦克和车辆,但最后只搞到几辆谢尔曼坦克和三十多辆吉普车,很多车还是德制的改装货。   但这群德国特种兵还是硬着头皮出发了。   可问题来了。这些德国兵英语说得再流利,美军制服穿得再合身,有些东西是模仿不来的。   他们万万没想到,模仿得了皮囊,却模仿不了深入骨髓的习惯。   最先暴露他们的,就是那辆小小的吉普车。   当时的美军,虽然大大咧咧,但在车辆使用上是有规矩的。   威利斯吉普车设计载重有限,尤其是在阿登地区的雪地里,为了保证机动性,一辆车通常只坐3个人,前面司机和副驾,后面最多再坐一个。   超载是绝对不行的。   但德国人不知道,或者说没这个习惯。   德军当时资源紧张,养成了“物尽其用”的习惯,一辆车能塞多少人就塞多少人。   所以,当美军宪兵看到一辆吉普车上挤了四五个人,车身被行李和人压得明显下沉,引擎还呼呼作响时,立刻就起了疑心。   就在行动第一天,一支四人德国间谍小组就因为这个原因在边境被拦下盘问,直接露馅。   如果说超载暴露的是资源习惯,那另一个细节暴露的就是文化差异了。   一个案例里,三个德国间諜开着吉普车,两名士兵,一名军官。   这配置看着没问题,但座位安排出了岔子。   当时的美军,军官为了方便观察战场、下达指令,习惯坐在视野最好的副驾驶位上。   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然而,这几个德国间谍却按照德军“尊卑有序”的传统,让军官一个人坐在了后排座位上。   结果,这一幕被一个路过的美军中尉看到了。   他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哪有美军军官让士兵开车载着自己,还一个人舒舒服服坐后排的?   他立刻上前盘问,这几个德国间谍当场就被识破。   除了坐车,其他五花八门的细节也成了德国人的“催命符”。   比如抽烟,美国大兵喜欢用Zippo打火机,抽“骆驼”牌香烟,姿势很随意;而德国兵习惯用火柴,抽烟姿势也比较拘谨。   还有吃饭,美国兵对自己难吃的C型口粮各种嫌弃;而德国兵因为后勤短缺,拿到罐头后狼吞虎咽,生怕没下一顿。   美军哨兵的盘问也越来越刁钻。他们不问军事口令,专问美国流行文化。   比如“米老鼠的女朋友叫什么?”“芝加哥棒球队的战绩怎么样?”   这些问题对土生土长的美国兵来说是常识,但对德国间谍来说就是要命题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间谍被捕,“格里芬计划”彻底暴露。   虽然“格里芬计划”在初期造成了一些混乱,但很快就失败了。而正面的阿登反击战也走向了终局。   12月24日后天气转晴,盟军压倒性的空中优势发挥了作用,对着德军阵地一顿狂轰滥炸。   巴顿的部队从南边,蒙哥马利的部队从北边,对德军突出部形成夹击。   到1945年2月初,德军燃料耗尽,兵力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