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看透了,其实俄罗斯最后的希望是中国,他们未来大概率会彻底倒向东方,因为俄现在考虑的不是什么时间的问题,而是如果没有东方大国的支持,俄罗斯还能撑多久。而中方也用一句话说出了事实,如果中国对俄罗斯进行了军事援助,战争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僵局。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不仅靠着出口传统农产品,还开始将更多经过加工的农粮产品销往中国,比如黑麦粉首次进入中国市场,迈出了农业合作升级的新步伐。 在这期间,来自中国的水果、蔬菜等也大量进驻俄罗斯,双边的日常生活已被彼此商品深度渗透。 这种合作不但局限在吃穿用度,更延伸至能源与高附加值原材料,上半年中国大幅增加了俄罗斯钛材进口,这些资源关系到高端制造业安全。 过去俄罗斯很受国际金融体系排挤,现在和中国通过本币结算,让美元在两国间的贸易中比重锐减。借助人民币,俄罗斯规避了不少西方制裁造成的金融风险。 作为这些合作的统筹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正在主导建设新的金融与物流基础。从能源贸易到粮食运输走廊,再到科技研发及人才培养,中俄主导的区域网络逐渐减弱了外部压力影响。 这种包容性的支持加上成员国快速拓展,为俄罗斯在制裁环境下提供了坚实保障。 和西方的援乌策略分化相比,俄罗斯的应对措施显得更有连贯性和后劲。欧洲国家在援助问题上各自为政,资源分配和内部矛盾愈发激烈。 美国提出的乌克兰妥协方案被盟友诟病,部分国家甚至公开表达不满,造成西方联盟逐步分裂。 而俄罗斯借助和中国等亚洲伙伴紧密合作,实现了供应链、资本流和技术的相对独立,经济抗压能力明显增强。 中俄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金钱和货物流通上的互利,更在于通过协同发展拓宽了彼此的战略空间。 技术研发、高校联盟和共同的政策制定机制,让合作从简单的物资支持升级为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这降低了单一市场或单一货币体系带来的风险,也成为俄罗斯顶住制裁、优化国内产业布局的关键。 乌克兰和北约慢慢体会到,在激烈竞争和外部阻力下,俄罗斯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东方的支持。 现在无论是能源、粮食还是高科技发展,单靠传统伙伴已经很难维持竞争优势。俄罗斯的“东向”并非暂时权宜,而是自保和寻求新增长点的现实出路。 这促使全球贸易和金融生态发生调整。新兴经济体在区域合作机制下的话语权提升,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西方一边援助乌克兰内部消耗严重,一边遏制俄罗斯结果有限,反而成为了推动中俄合作深化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