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让菲律宾民众无法接受的是,面对国内的洪灾、台风,菲国内多人没吃没住,马科斯做的不

让菲律宾民众无法接受的是,面对国内的洪灾、台风,菲国内多人没吃没住,马科斯做的不是抢险救灾! 每年遭遇至少10个台风,对菲律宾而言本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常态,但民众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孤立无援。 刚在2025年11月过境的台风“海鸥”,不仅夺走204条生命,更让291万灾民中的近30万人挤在临时收容点。 马尼拉一处学校改造的收容点里,操场上密密麻麻搭满简易帐篷,每个帐篷都挤着三四户人家,孩子们抱着空碗在分发点外排起长队,而政府承诺的救济粮已迟到两天。 据负责分发物资的志愿者安娜透露,整个收容点的存粮仅够维持三天,消毒水和药品早已断货,有老人因潮湿环境引发皮肤病,也只能用清水勉强擦拭。 灾情中的混乱只是浮在表面的问题,更深层的困境早钻进了民众的菜篮子和钱包。 台风过后的马尼拉市场,大米价格较灾前暴涨三成,原本100比索能买两斤的大米,如今换算成人民币不到12元,却只能买到一斤半。 受比索汇率持续低迷影响,1比索仅能兑换0.12元人民币,进口食用油、鸡蛋的价格也跟着飙升,普通家庭不得不缩减开支,甚至一天只做两顿饭。 可本该托底的公共服务同样掉链,大马尼拉地区的医疗点里,受伤和患病的灾民排到了门口马路上,病房早已住满,医生只能在走廊里给病人缝合伤口。 民众盼着政府拿出解渴的方案,马科斯给出的回应却偏了方向。 就在台风“格美”导致首都进入灾难状态时,美军巴萨空军基地的跑道翻新工程正加紧施工,这座基地将被打造成美军飞行联队行动中心,专门服务于南海方向的军事部署。 自马科斯上台后,这样的操作早已成常态,他不仅推进原有5处美军基地的升级改造,还新增4处开放基地,让美军在菲军事站点增至9个,其中6个直接面向南海。 美方为此投入的资金相当可观,仅2023年就宣布拨款8200万美元用于基地建设,此前还有6650万美元的改造预算,这些钱要是用在民生上,足够给“海鸥”台风的所有灾民每人发近3000比索救济金。 政府的资金和精力往哪投,民调数据总能给出最直白的反馈。 据市场研究机构OCTA调查,马科斯在2024年末的施政满意度还有65%,可到2025年4月就跌至60%,信任度也从64%下滑到59%;但同期副总统萨拉的支持率却稳步上涨,一降一升间反差格外明显。 在受灾严重的北甘马粦省,当地民众对马科斯的支持率下滑更突出,而信任度下滑的背后,藏着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层忧虑。 菲律宾社交媒体上,一条评论被反复转发:“军舰不能当饭吃,基地不能遮风雨。” 越来越多民众看清,马科斯热衷的南海姿态和军事合作,没给普通家庭带来任何实际好处。 2025年2月的热带低压灾害中,近8万受灾民众被安置在疏散中心,政府承诺的住房重建资金迟迟不到位;可同期美军在菲律宾港口外的联合演训一场没落下,日本、澳大利亚的军舰也频繁出现在附近海域。 菲律宾学者拉蒙·贝雷诺就点破过,马科斯政府的预算赤字难题,其实和外交路线选择直接相关。 把大量资源砸进军事合作,自然会挤压民生领域的投入空间。 就像台风过后的农田修复,农业部门申请的20亿比索拨款迟迟批不下来,用于美军基地周边道路扩建的15亿比索资金却很快到位。 这样的取舍,慢慢磨掉了民众的耐心。 2025年10月的马尼拉街头,数百名灾民举着“先救我们再谈南海”的标语抗议,他们中不少人在台风中失去了房子,至今还挤在收容点里。 马科斯的路线不仅拖累了民生,还让菲律宾错过了现成的合作机遇。 中国曾多次提出在农业领域向菲律宾提供支持,包括灌溉技术和种植指导,这些技术本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大米产量,从根源上缓解粮价压力。 可随着两国在南海问题上摩擦增多,这些合作项目全被搁置。 在棉兰老岛的农业区,当地农民协会主席卡斯特罗无奈表示:“我们早就盼着中国技术员来指导种植,这样就能多收点大米,可现在只能看着农田淹了又旱、旱了又淹。” 菲律宾的政治历史早有教训:忽视民生的政权,从来坐不稳。 马科斯上任时靠着家族声望和民生承诺,拿到了七成以上的支持率,可短短两年多,支持率就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菲律宾民众对领导人的容忍度其实不低,但底线是能吃上热饭、住上安全的房子。 可现在的情况是,台风一来就有人无家可归,市场上基础物资价格居高不下,政府却还在为美军基地建设忙前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