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人怎么能这么聪明!”近日,一对农民父子为了能快速播种,让麦子被深埋进土里,灵机

“人怎么能这么聪明!”近日,一对农民父子为了能快速播种,让麦子被深埋进土里,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妙招,那就是前面一个人开拖拉机,后面有一个人站在“擦子”上耙地,仅仅三四天就能擦完200多亩地!网友:这就是老一辈农民的智慧结晶啊。 农耕时节的田野,从来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战场。尤其是北方的春播,讲究 “抢时”,种子下地早一天,出苗率就高一分,收成也多一分保障。 可对于种着 200 多亩地的农户来说,单是播种后的覆土耙地,就是件费力气的活儿,既要把撒在地表的麦种埋进土里,又要把翻松的土地耙平,避免风吹日晒导致水分流失,要是单靠人工,别说三四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完工。 这对火遍全网的父子,父亲已经 78 岁,儿子也年过半百,50 岁的年纪,两人一辈子扎根土地,皮肤被晒得黝黑,手掌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与农具、泥土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别看家里人口不多,承包的 200 多亩地可是实打实的 “责任田”,每年春播秋收,全靠父子俩一双手、一台拖拉机撑着。 往年到了这个时候,父子俩也会犯愁,播种机把麦种撒下去容易,可怎么快速把土翻过来盖住种子,又能把地耙得均匀平整,一直是个难题。 用大型耙地机固然快,但成本高,而且自家地块形状不规则,边角地方大型机械转不开,反而不如 “土办法” 顺手,琢磨来琢磨去,父子俩还是沿用了多年的老搭档,拖拉机加 “擦子”,这看似简陋的组合,却是他们摸索出来的 “高效神器”。 所谓 “擦子”,其实是当地农民的土叫法,说白了就是一块厚重的长方形铁板,底下焊着细密的铁齿,两端用铁链连在拖拉机后面。 操作起来也颇有讲究,50 岁的儿子稳稳坐在拖拉机驾驶座上,把控着方向和速度,慢悠悠地在田埂间穿行,78 岁的老父亲则站在那块铁板上,像踩在雪橇上一样,随着拖拉机的移动在田野里滑行。 别小瞧这看似简单的 “站板滑行”,里面全是门道,老父亲站在 “擦子” 上,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下意识地保持平衡,脚下的铁板随着拖拉机的牵引力在土地上拖动。 他的双脚可不是一动不动,而是根据土地的起伏和麦种的分布,轻轻调整重心,身体往左偏“擦子” 就顺势向左扭动,把左边的土翻过来,身体往右倾,“擦子” 又灵活地转向右边,覆土耙地一气呵成。 拖拉机缓缓前行,老父亲在 “擦子” 上像个经验丰富的舞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精准对应着土地的需求,铁齿划过之处,松散的泥土被翻起,均匀地覆盖在麦种上,原本坑坑洼洼的土地,经过 “擦子” 的梳理,变得平整顺滑,连田埂边角的缝隙都没落下。 阳光洒在田野上,父子俩一前一后,拖拉机的轰鸣声、泥土的清香混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最鲜活的农耕画卷。 “用这法子快得很,三四天就能把 200 多亩地都擦完,比单用拖拉机耙得匀,种子埋得深,出苗也齐整。” 面对网友的夸赞,儿子笑着解释,这不是他们一时兴起的妙招,而是父子俩多年劳作总结出来的经验,老父亲年轻时就用类似的工具耙地,后来有了拖拉机,就琢磨着把 “擦子” 和拖拉机结合起来,既能节省人力,又能保证农活质量。 78 岁的老父亲说,刚开始站在 “擦子” 上时也怕摔着,练了几次就找到了窍门,“土地是实诚东西,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尽心,这‘擦子’看着简单,调重心的力道得刚好,重了会压坏土地,轻了又盖不住种子,全凭手感和经验。”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脚,“这双鞋,每年春播都要磨坏一双,可踩在地里踏实。” 视频传到网上后,评论区瞬间被怀旧和敬佩填满,不少从农村走出来的网友留言:“太熟悉了!小时候我爷爷就是这样耙地,站在铁板上晃来晃去,当时觉得特别酷,现在才懂那是老一辈的生存智慧。” “现在年轻人都嫌农活累,嫌‘土办法’落后,可这些法子,都是祖辈们在土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实用又高效。” 还有网友感慨:“机器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对土地的感知,这种父子搭档的默契,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春播的脚步还在继续,田野里的拖拉机轰鸣声不绝于耳,那对父子的身影,或许会渐渐消失在田野的尽头,但他们留下的 “土办法”,以及那份扎根土地的智慧与坚守,会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滋养出一季又一季的希望。 (信息来源:《祖传农耕巧法!50岁儿子开着拖拉机,78岁父亲站在“擦子”上耙地:三四天擦完两百多亩》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