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华人如果和白人结婚,不出三代,基本就看不到华人的模样咯。 这话还真有些道理啊! 英伟达老板黄仁勋,他是地道的华人,而他的太太洛丽是一位美国白人。作为混血的子女,至少应该有一位像华人吧。 好多人压根看不出有华人血统 —— 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窝,连肤色都更贴近白人,别说孙辈了,这第二代就已经很难找到黄仁勋身上的东方印记了。 其实这事儿不光发生在黄仁勋家,身边不少混血家庭都有类似情况。从遗传学角度说,这背后藏着挺实在的科学道理。咱们黄种人特有的面部特征,比如较平的鼻梁、内眦赘皮、深色直发这些,大多是隐性遗传性状,而白人的高鼻梁、深眼窝这些特征更偏向显性。 当两种基因结合时,显性基因更容易在后代身上表现出来,隐性的华人特征就容易被 “盖过去”。就像有人说的,混血儿更可能 “取长补短”,但在面部特征上,往往是白人的显性特征更占优势。 不过黄仁勋家的情况还有点特别,他虽然是华人,但从小在美国长大,生活环境早已西化,只是基因里的华人印记没丢。他和太太洛丽是大学实验室的伙伴,当年 17 岁的黄仁勋还曾腼腆地以做作业为由追了洛丽半年,这段跨种族的婚姻在科技圈一直被传为美谈。 只是谁也没料到,两人的基因结合后,子女身上的东方特征会淡化得这么明显,这也让不少人直观感受到了遗传的奇妙。 往远了说,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早就有迹可循。近代以来,从东南亚的华人侨民到美洲的华工后代,不少人与当地白人通婚,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外貌上的华人特征就渐渐模糊了。 有数据显示,在混血后代中,同时携带黄种人与白种人显性特征的比例不到三成,更多时候是一方特征更突出。这不是说华人基因消失了,而是那些能一眼看出的外貌特征,更容易被显性基因覆盖。 但有意思的是,外貌变了不代表文化印记会消失。黄仁勋就常说自己是 “父母梦想的产物”,小时候妈妈每天教他背英语单词,父母每月寄来的磁带里全是家人的牵挂,这些中式教育的影子刻在了他骨子里。 虽然他的子女外貌更像妈妈,但黄仁勋在采访里提过,家里还是会保留一些华人的生活习惯,比如重要节日会一起吃顿团圆饭。这或许就是另一种传承 —— 基因里的外貌特征可能会淡化,但文化里的根说不定能留得更久。 现在网上总有人讨论这种外貌变化,有人觉得可惜,觉得华人特征没能延续;也有人觉得这很正常,混血本就是基因融合的自然结果。 其实不管外貌怎么变,核心还是看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就像黄仁勋,哪怕子女长着西方面孔,但他从小教给他们的诚实、努力这些品质,不正是华人文化里最珍贵的部分吗? 不过话说回来,遗传这事儿也没绝对答案。有的混血家庭,第二代还能看出明显的华人特征,到第三代才慢慢变化;有的则像黄仁勋家这样,第二代就已经偏向另一方。这背后既有基因的随机组合,也和双方家族的基因强势程度有关。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混血家庭?你觉得外貌上的华人特征淡化了,算不算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流失?还是说,只要骨子里的传承还在,外貌变化根本不用在意?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