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此人登报找党组织,却无一人回应,感觉被抛弃后索性加入国民党,一路干到国军 92 军中将军长,还兼任北平警备司令,16 年后他偶遇周恩来,两人都是何反应? 此人叫侯镜如,河南永城人,那年他刚从香港的华南局调来上海,要向中央特科报到。出发前组织跟他约好,到上海后在《时事新报》登则寻人启事当暗号,用 “侯治国” 的假名找 “胞兄”,见报后自然有人接头。 侯镜如揣着攒下的几块银元,在报馆排了半天队,一笔一划写好启事。接下来的日子,他每天早上去报摊翻报纸,下午就坐在租来的小阁楼里等敲门声,连出门买干粮都掐着时间,怕错过接头的人。半个月过去,报纸都翻得起了毛边,门口除了收旧货的,连个可疑的影子都没有。 侯镜如那时候心里肯定凉透了,换谁都得犯嘀咕。他可不是刚入行的新手,早在1925年东征时就由周恩来介绍入了党,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还跟着周恩来、赵世炎指挥过队伍,右胸至今留着当年中弹的疤痕。 他哪能想到,自己在路上时,中央特科已经天翻地覆。1931年4月,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当即叛变,供出了所有秘密机关地址和暗号系统。 周恩来连夜带着陈赓、李克农他们转移,所有接头点全换了,跟外界的联系彻底切断。侯镜如这封“寻兄启事”,在当时的地下党眼里就是颗定时炸弹,谁敢贸然回应? 银元快花光了,小阁楼的房租也快到期,侯镜如只能收拾行李回河南老家。他心里委屈,却从没动过叛党的念头,后来蒋介石在庐山点名问他是不是共产党,他只硬邦邦回了句“始终跟着校长”。 1933年,黄埔同学袁守谦找上门,请他出来抗日,他没犹豫就答应了。毕竟打日本人,跟他当年闹革命的初衷没差。从30师政治部主任到92军军长,他在台儿庄、湘西这些战场实打实拼过命,中将军衔是枪林弹雨里挣来的。 16年后在北京饭店,侯镜如撞见了军调处的周恩来,整个人都僵住了,话都说不出来。他怕周恩来以为自己真的叛了党,更怕提起当年登报无人回应的尴尬。 周恩来倒先开了口,笑着说“我们有20年没见了”。这话太有水平了,从黄埔毕业算起,既避开了地下党那段经历,又悄悄认了旧识。后来周恩来派陈赓跟他密谈,他才知道当年的真相,心里那点疙瘩总算解开了。 这事真不能怪组织绝情,地下工作的致命弱点就在这,一旦核心人员叛变,普通同志就可能成了“断线的风筝”。侯镜如后来辽沈战役故意拖延驰援锦州,最终率部起义,也算用行动回了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