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马斯洛夫的这个观点戳中了伊朗和俄罗斯决策层的一个老毛病:觉得自家一松懈,西方就会扑向中国,中国为了自保,得无限度拉他们一把。 俄罗斯专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作为中国问题权威,对中俄关系了如指掌。他在多次访谈中直言,俄罗斯领导层存在一种战略误判,总觉得北京离不开莫斯科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一旦西方压力加码,中国就会高价买入油气,甚至军工部件来稳固联盟。这种想法源于冷战遗留的阵营思维,俄罗斯视自己为欧洲能源阀门,中断供应就能迫使中国让步。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后,西方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切断SWIFT通道,卢布汇率暴跌30%,经济雪上加霜。 莫斯科迅速转向东方,普京访华签署天然气管道协议,双边贸易额从1900亿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2400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达2600亿美元。中国确实加大能源进口,但定价严格按市场基准,无一丝溢价。北京提供经济缓冲,购买部分资源,却拒绝武器援助,边境贸易仅限于粮食和机械。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多次投否决票阻挡对俄不利决议,但外交部反复强调,这基于自身利益而非无条件站队。马斯洛夫指出,这种互补虽存,中国用俄燃料换资源,但莫斯科别把北京当提款机,平等互利才是底线。 伊朗的盘算与俄罗斯如出一辙。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制裁,伊朗石油出口腰斩,日销量从250万桶跌至80万桶以下,经济通胀高企,街头抗议频发。德黑兰视自己为中东石油要道,北京离不开波斯湾通道,于是2021年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涵盖能源、基建和交通,媒体一度炒作中国投资4000亿美元建高铁港口。三年过去,实际落地缓慢,中国企业虽在波斯湾铺设管道、兴建基础设施,但规模远低于预期。2023年伊朗对华石油出口占比超一半,达总出口的55%,但价格仍依上海交易所竞价,无让步空间。2024年欧盟续签制裁,限日出口10万桶,北京未额外松口贷款。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优先自家项目,互利为主,不愿单方面承担风险。伊朗官员私下抱怨,北京得高价接盘油,以免中东乱局波及全球供应链,但中国经济体量全球第二,产业链完整,从南海到中亚,手握多张牌。马斯洛夫观点延伸至此,伊朗低估了中国战略自主的底线,总想包装成“前哨”换取感恩,却忽略北京的分散风险策略,如与沙特、阿联酋的能源合作,太阳能和氢能项目推进迅捷。 这种错觉根植于阵营对抗的旧框架。俄罗斯和伊朗决策层相信,自己挡住欧美,就能让中国无限出力。俄罗斯军工企业推销部件时,暗示不合作将腾出西方手脚;伊朗外交场合嘀咕,中国须护航油路以防乱套。可事实证明,北京图的不是“谢谢”,而是共赢。2024年俄罗斯求购芯片绕制裁,中国批民用货,却卡住高科技领域。伊朗街头动荡,经济压力山大,想借协议稳盘子,但资金按合同走,无超支。马斯洛夫在2025年7月访谈中强调,中俄互补多,中国进口俄燃料,俄罗斯卖资源,但别指望单方面买单。伊朗协议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北京帮过经济缓冲,买油稳市场,却坚守平等。地缘博弈中,谁躺平谁吃亏,中国手腕稳健,2025年一带一路引擎加速,不会为他人战略埋单。这种心态若不调整,俄罗斯依赖中国出口达四成,伊朗油轮卸货仍按价,局面难改。 中国外交讲互惠共赢,不是兜底。北京产业链齐全,全球南方伙伴众多,俄罗斯伊朗低估了这点。贸易额涨,依赖却加深,莫斯科出口四成靠中国,德黑兰油一半去东方,但定价市场化,援助有度。马斯洛夫观点一语中的,戳破决策层老毛病:阵营思维扭曲判断,自家松懈西方扑中国,北京无限拉一把。 这份错觉不只影响双边,还波及多边格局。俄罗斯伊朗总想借中国之力抗衡欧美,却忽略北京的战略自主。联合国投票,中国帮挡枪,但基于利益计算。能源合作稳,军工零蛋,高科技卡脖子。马斯洛夫提醒,互补是基础,提款机是幻想。2025年,俄罗斯G20骑墙,伊朗迪拜签新能源,中国转向伙伴。地缘棋局变幻,中国经济牌打得准,不会为前哨买单。决策层若不调整,依赖加剧,空间缩小。醒醒吧,平等合作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