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磋商吉隆坡开谈:亚洲主场能否破解经贸困局? 当地时间10月25日上午,马来西亚吉隆坡迎来一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对话——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此正式启动新一轮磋商。不同于2025年前四轮均落地欧洲的安排,此次选址亚洲,让这场对话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务实破局”的期待。 眼下的经贸博弈背景,容不得半分虚耗。美方此前释放强硬信号,称拟于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55%关税,同时就稀土出口管制问题反复发声;中方则始终明确立场:谈判的前提是平等与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红线不容触碰。而选址吉隆坡的深意,藏在中马经贸的亮眼数据里——2025年上半年,中马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8.2%,这份“邻里间”的务实合作氛围,恰为中美对话提供了中性、高效的沟通土壤。 四轮磋商过后,此次议题更聚焦“真问题”。关税豁免是企业最关心的焦点,3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能否续期,直接影响产业链成本与市场信心;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其出口管制的尺度如何与美方诉求找到交集,成为绕不开的议题;技术领域的“破壁”需求同样迫切,半导体、充电桩接口标准等领域的互认,是全球产业链稳定的关键一环;农产品贸易也亟待破局,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的下滑态势,需要双方拿出具体解决方案。 这场对话的分量,早已超出双边范畴。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市场期待的不是“空泛共识”,而是能落地的务实成果——无论是关税问题的阶段性缓解,还是技术领域的小范围破冰,都将为全球贸易秩序注入稳定剂。更值得关注的是,若此次磋商能取得进展,或将为后续两国元首会晤铺平道路,让经贸合作重新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截至发稿,首轮磋商已顺利结束,具体细节尚未对外披露。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吉隆坡这个连接东南亚与全球的枢纽城市,每一次坐下来谈的努力,都是在为化解分歧、实现共赢积累可能。后续进展,值得全球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