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和粟裕的女儿粟惠宁结为伉俪,在庐山度蜜月的照片。你瞧,陈小鲁长得是不是很帅气,粟惠宁很漂亮不是吗? 说起陈小鲁这个人,得从他的出生说起。1946年7月30日,他生在山东临沂,那时候正赶上解放战争尾声,父亲陈毅忙着带兵打仗,母亲张茜在临时驻地生下这个小儿子。他是陈家老三,上头有两个哥哥陈昊苏和陈丹淮,下头还有个妹妹陈珊珊。从小,陈小鲁就跟着父母东奔西跑,住过军营帐篷,也在南京军区大院长大。1953年,全家定居北京,他进了北京第八中学念书,每天背着旧书包穿过胡同上课。学校生活挺规律的,他不光学业跟得上,还爱跟同学踢毽子,练就一身好体格。陈毅夫妇对孩子管得严,从不搞特殊化,陈小鲁小时候就知道,家里人得靠自己吃饭穿衣,这点影响了他一辈子。 陈小鲁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家教。陈毅常跟亲友说,干部家属得注意言行,别给群众添麻烦。他自己从不开小灶,孩子们也得学着点。1966年高中毕业,陈小鲁直接志愿参军,坐火车北上去了东北部队。那里条件苦,他从基层干起,先是连队干部,每天清点物资,帮士兵整理内务。1969年,他正式入党,那时候的誓言仪式,让他更坚定了方向。没几年,他就升到解放军第39军244团政治处主任,负责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部队生涯让他吃了很多苦头,但也磨出了自律劲头。陈小鲁身材高挑,脸庞轮廓分明,穿军装时总给人稳重感。他不是那种爱出风头的类型,更多是埋头干活,帮战友解决问题,这在军营里挺受欢迎的。 粟惠宁的背景,也跟军旅脱不开干系。她1949年出生在北京,父亲粟裕是开国大将,母亲楚青操持家务。她是粟家老三,上头两个哥哥粟戎生和粟寒生。从小在军区大院长大,她跟着父母见识了不少部队生活。高中一毕业,她就参了军,进了导弹部队,从通信装备维护干起。每天拧螺丝,检查线路,那活儿细致又累人,但她一步步升到大校军衔,专攻装备领域。粟裕对子女教育严,三个孩子全送部队锻炼,粟惠宁也没例外。她体态匀称,眼神亮堂,笑起来特别亲切。部队让她养成独立习惯,不爱依赖别人,工作上总是一丝不苟。她的哥哥粟寒生在北京四中上学,跟陈小鲁是同学,两人家住得近,经常串门聊天,这就拉近了两家距离。 两家人的交情,本来就厚实。粟寒生和陈小鲁同校时,课间总交换笔记,讨论题目,关系铁得像兄弟。粟裕夫妇看在眼里,也觉得陈小鲁这小伙子靠谱。陈毅那边,早知道粟家闺女能干。1975年夏天,陈小鲁从东北调回北京,总参谋部给他安排新岗位,正好遇上粟惠宁。那年8月,两人办了婚礼,地点在北京一处简易礼堂。仪式简单得不行,没鲜花没拱门,就几张长桌,桌上主食是一块大西瓜。亲友围坐,切开瓜瓤分给大家,吃着清甜的汁水,碰水杯庆祝。这“西瓜宴”成了陈家节俭的标志,体现出老一辈的作风。陈毅生前就强调,家里人得公私分明,别铺张浪费,陈小鲁夫妇俩把这点记在心上。 婚礼后,两人没耽搁,收拾行李就南下江西度蜜月。庐山是老革命根据地,空气清新,适合新人放松。那张照片就是在牯岭街头观景台拍的,陈小鲁举着傻瓜相机,按下快门,定格了粟惠宁靠在他肩头的模样。照片里,他29岁,她26岁,衣着朴素,青春味儿十足。陈小鲁白衬衫板寸头,帅气中带点军人的硬朗;粟惠宁马尾裙装,漂亮得自然不做作。两人选庐山,不光图凉快,还因为这里离家不远,交通方便。蜜月一周,他们走访山间古迹,爬谷涉溪,日子过得平淡却充实。这段时光,让他们从战友变成夫妻,默契来得快。 陈小鲁的军旅生涯,走得扎实。46岁那年,1992年,他转业上校军衔,进了商界创办企业。起初在北京办公室审文件,签字讨论合作,电话铃一响就接。企业一步步做大,他站起陈述计划,手势比划图表,员工笔尖沙沙记。粟惠宁没闲着,继续部队通信工作,早晨巡视操场,指挥列队,装备箱扣子解锁。这对夫妇,工作上各有专长,家里协调家务,周末郊游公园,铺野餐布分苹果。陈正国长大,他们带他看书,翻纸页圈错题,教他自律。家庭氛围温馨,晚饭时碗筷碰撞,聊一天琐事,没大起大落。 陈小鲁夫妇的婚姻,历经风雨却稳如磐石。分隔两地时,火车月台挥手迎接;春节带孙辈三亚度假,堆沙堡嵌入贝壳。2018年2月28日,陈小鲁在酒店突发不适,送三亚301医院,仪器蜂鸣,抢救无效,享年72岁。粟惠宁拨电话时手颤,料理后事时抚旧照片。3月4日追悼会,灵堂烛光摇曳,她站一旁双手叠放。消息传出,亲友赶来鞠躬默哀。陈小鲁一生,诠释了父亲家风:严格自律,淡泊名利,为人民服务。粟惠宁延续传统,教子女责任,家中书架翻开纸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