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对华发起报复,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声称:不允许在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并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2021年,立陶宛政府执意允许台湾地区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直接触碰中国核心利益。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将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中欧班列部分线路绕道,立陶宛对华出口额暴跌八成。 欧盟虽在政治上声援,但经济补偿杯水车薪;美国仅口头支持,未提供实质性援助。这场“政治豪赌”让立陶宛制造业遭受重创,国内反思声浪渐起。 2025年8月,立陶宛政坛突变。前总理帕卢茨卡斯因商业丑闻下台,社会民主党人英加·鲁吉涅内紧急接任。这位新总理上任后迅速抛出“橄榄枝”,声称希望恢复与中国的外交代表权,将双边关系拉回“欧盟平均水平”。 但仔细推敲,其表态充满矛盾——既想修复对华关系,又拒绝切断与台湾地区的联系。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在中国外交部“已读不回”的沉默中彻底失效。 当口头示好未获回应,立陶宛转而采取强硬姿态。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的禁令,正是这场政治表演的高潮。他宣称已与市场业者协商,确保欧盟资助项目禁用中国设备,甚至将越南制造的零部件列为替代方案。 但现实很快打了脸:立陶宛正在推进的风能、太阳能项目中,中国制造的逆变器、储能系统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排除这些设备,意味着项目成本将翻倍,技术适配期延长至少18个月。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立陶宛深陷的能源困局。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立陶宛强行切断俄罗斯电力供应,通过液化天然气船“独立号”实现能源独立。 但代价是居民电费飙升120%,工业用电成本跃居欧盟前列。2025年初,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电网彻底脱钩,立陶宛虽高调庆祝“能源独立”,却不得不从欧盟国家高价购电。此时再禁用中国零部件,无异于给脆弱的能源系统再加一道枷锁。 更深层的动机,在于立陶宛对国内政治的妥协。新政府既要安抚民族主义情绪,证明自己“不向中国低头”;又要向美国表忠心,巩固“北约东翼堡垒”的地位。 瓦伊丘纳斯的禁令,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秀——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转移民众对经济困境的注意力。但这种短视行为正在反噬自身:当立陶宛工程师为寻找越南零部件替代方案熬夜改图纸时,中国能源设备正源源不断运往德国、波兰等欧盟国家,助力其绿色转型。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2019年,立陶宛国防部曾将中国列为“国家安全威胁”,理由竟是“中方通过免费旅游收买立陶宛人窃取北约情报”。如今,同样的荒诞剧在能源领域重演。 而中国早在2006年就明确驳斥过“能源威胁论”,指出自身能源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4%以上。当立陶宛政客沉迷于政治表演时,中国光伏企业正与欧盟合作建设零碳园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能源安全。 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从目前看,立陶宛的禁令对中立贸易影响微乎其微——2024年中国对立陶宛出口额仅占其总进口的0.3%。 但立陶宛却要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能源项目延期、工业成本上升、国际信誉受损。更讽刺的是,当立陶宛宣称找到越南替代方案时,越南自身正面临严重的电力短缺,2025年夏季已有12个省份实施限电。 小国的生存智慧,在于在大国间寻找平衡。立陶宛若继续沉迷于“安全威胁”的叙事,最终损害的只能是本国人民的利益。 当政治表演遇上能源现实,当意识形态碰撞经济规律,这场闹剧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您如何看待立陶宛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外交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立陶宛对华发起报复,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声称:不允许在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10-07 12:12:4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