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总统宣布了。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通车,武契奇坐完直呼“非常出色”

天天纪闻 2025-10-06 09:47:02

塞尔维亚总统宣布了。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通车,武契奇坐完直呼“非常出色”,这波中国基建太提气了!   这条让武契奇反复称赞的铁路,藏着塞尔维亚人盼了几十年的“速度梦”。   要知道,旧匈塞铁路已经有百年历史,年久失修的轨道让机车平均时速只能卡在40公里左右,从首都贝尔格莱德到边境城市苏博蒂察,5个多小时的颠簸是当地人出行的常态。   而现在,中国铁路国际与中国交建组成的联营体把这条老线彻底改造成了设计时速200公里的高铁,183.1公里的线路串联起12座车站,贝尔格莱德到苏博蒂察的行程直接压缩到79分钟,比原来快了近4个小时。   早在2022年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通车时,这种速度改变就已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原本90多分钟的路程缩至30分钟,两年多里累计送了超过700万人次旅客,日均62列的班次密度,让“双城通勤”成了塞尔维亚人的新生活方式。   武契奇在通车仪式上特意提到,这条铁路是“通向塞尔维亚未来的轨道”,这话里藏着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铁路建设期间,中企签约了55家当地服务提供商,近6亿美元的本地采购合同砸下去,直接和间接创造了几千个就业岗位。   中方不仅带技术来,还办了研修班,40多名塞方员工已经通过培训成了高铁运维骨干。   更关键的是,铁路打通了塞尔维亚通往欧洲中部的走廊,以前货物运输绕路耽误的时间,现在都能省下来,   武契奇算得很清楚:“这对人员往来、货物运输至关重要,能吸引更多投资盘活经济。”   他还忍不住提起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往事,当年那个每月亏1200万美元的厂子,是中国投资保住了5000多个岗位,如今高铁再续合作,这份“铁杆友谊”早就写在了钢轨上。   能让挑剔的欧洲市场认可,中国基建靠的是毫厘之间的较真。作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第一单”,这条铁路要过的最大关就是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认证。   从线路改造到设备安装,每一个细节都得符合欧洲标准。就像项目副总工程师段伟说的,技术不是难题,难的是标准对接和边运营边改造的复杂工况——这好比给正在住人的房子翻新,既要保证日常通行,又要把单线改成双线、升级列控系统。   为了不影响沿线居民,中方从设计阶段就加装了声屏障;跨河施工时,严格的防护方案让河道始终保持畅通,连天鹅的栖息地都没受影响。   2024年11月,欧盟认证机构里卡多给诺苏段颁发了最终认证证书,意味着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真正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这种硬实力可不是喊口号能换来的。   通车当天,武契奇在社交媒体上特意说明,货运线路已同步开通,客运将在10月8日正式运营。   对普通塞尔维亚人来说,这条铁路带来的改变藏在生活的细碎里:手机上就能买到962第纳尔(约合64元人民币)的往返票,周末乘高铁去诺维萨德逛城堡、到苏博蒂察看新艺术风格建筑成了新风尚;   对生意人来说,货物通过铁路直达匈牙利布达佩斯,8小时的路程缩至3小时以内,物流成本降了一大截。当首班列车驶入苏博蒂察车站时,车厢里响起的掌声里,有民众对便捷出行的期待,更有对中国建造的认可。   武契奇在开通仪式上没忘提习近平主席的支持:“没有这份支持,我们达不到这样的成就。”   这种认可背后,是中塞合作的深层逻辑——中国带来的不只是一条铁路,更是成熟的技术、高效的施工和共赢的理念。   就像贝诺段运营三年多来,旅客量逐年增长,第二年就比第一年多了96万人次,同比增幅达33%,“同城效应”让沿线商业和旅游业都活了起来。   现在全线贯通,这条铁路不仅连接起塞尔维亚的城市,更把中国标准与欧洲市场、中塞友谊与共同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   当列车载着武契奇返回贝尔格莱德时,他望着窗外说:“我们必须建设得更快,让国家更强大。”而轨道上延伸的“中国速度”,正是这份底气最扎实的注脚。   这波中国基建之所以提气,不只因为建好了一条高铁,更因为用实力证明了不同国家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种藏在细节里的硬实力,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0 阅读:5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