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嘲笑中国“怂” 。外国人都在嘲笑中国“境外一截中国就改航道了!!还自称给波兰造成损失!其实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表面上损失的是钱!更重要的损失是中国的形象! 从12号开始,波兰突然对外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之间的所有边境口岸,铁路、公路一概不让通行,这一下子,就像在中欧贸易的大动脉上硬生生打了个结。 要知道,中欧班列是中国与欧洲之间最重要的陆上货运通道之一,从重庆、成都、义乌、苏州等地出发的货运列车,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最后抵达德国、法国、荷兰等地。 多年来,波兰境内的马拉舍维奇换装站一直是关键节点,这里是宽轨和标准轨的衔接点,几乎所有中欧班列都要在这里换轨,才能继续向西进入欧洲腹地。 如今波兰边境一关,等于把这条生命线拦腰斩断,短短几天,已有300多列火车滞留在路上,有的停在白俄罗斯境内,有的还在更远的中亚、俄罗斯。 列车里装的不是一般货物,而是几百亿价值的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家电和机械设备,每多耽搁一天,货物积压、订单违约、仓储和滞纳金的损失就像滚雪球一样。 对中国的外贸企业是打击,对欧洲的进口商同样是煎熬。 波兰官方表面上的理由,是所谓“安全问题”,说有俄罗斯的无人机飞进他们境内,担心边境安全,但不少业内人士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借口。 真正的动机,很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通过人为阻碍中欧班列的运行,向美国表忠心,顺带也给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贸合作泼一盆冷水。 波兰本以为这么做会让中国陷入到困境之中,但是我国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直接开启了备用路线。 中方已经在宁波港准备启航一艘大型货轮,进行一条全新航线的试航,它将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出发,包括青岛、上海、宁波等,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直达欧洲的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和德国汉堡港。 与传统的经由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的南方航线相比,这条北极航线的距离大幅缩短。 按照试算结果,从宁波港到英国费利克斯托,仅需 18天,比目前主流的苏伊士航线整整节省近10天时间。这意味着,货物运输不仅速度更快,燃料消耗和运营成本也将明显下降。 北极快航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单一依赖。通过北极海路,中国与欧洲之间多了一条新的战略通道。 即便未来再次出现波兰那样的“极不友好”举措,中国货物也能照样通过北极航线直达欧洲,极大提升了贸易的韧性与安全性。 此外,北极航道还有一个天然优势——随着气候变暖,冰层逐年消融,通航期越来越长,未来甚至可能常年开放。这让它不再只是“备用通道”,而是有望成为真正的主航线。 所谓的“救急”,不过是启动了早已滚烫的备用引擎,运量同比增长200%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张网的厉害之处,不只在于有备用路线,更在于它有一本精明的经济账。 中欧班列运的货,只占中欧贸易总量的5%,但运的都是新能源车这类对时间要求极高的高附加值商品。 就拿新能源车来说,前八个月对欧出口总量的35%都依赖班列,改走北极海运后,单车成本确实涨了8%,可运输时间从一个多月缩短到了18天。 时间就是金钱,资金周转效率的大幅提升,完全覆盖了那点运费。 这和德国商界的想法不谋而合。一份德国商会的报告显示,七成德国企业都支持开辟避开波兰的新路线,哪怕只是为了节省两天时间。 反观波兰,缺乏网络弹性的后果是惨痛的,每天损失百万欧元的转运费,口岸业务量暴跌73%,运营方直接裁员200人。波兰农民的水果烂在仓库里,只能上街抗议,因为通往中国的路断了。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守着一条路,而是拥有在多条路之间动态选择、计算最优解的能力。 向南看,成都到伊斯坦布尔的班列在八个月内翻了一倍,哈萨克斯坦把清关时间压到18分钟,中吉乌铁路也将在2026年通车。 这些布局,正像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说的那样,用实力打破了某些国家利用“地理优势”搞勒索的旧剧本。 在地中海,中远海运增开直达航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吞吐量随之激增,一个新的合作支点正在形成,正如德媒《明镜周刊》所感慨的,这是一个让任何单点封锁都变得徒劳的网络。 所以,回到最初外国网友嘲笑的“怂”与“硬”的讨论上,你会发现这个框架已经过时了,中国的应对,既不是高调反击,也不是低头妥协,这是一次系统对节点的降维打击。
普京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但目标不是法国!很多人以为俄罗斯会派核潜艇去硬刚法国。错
【20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