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我国在早期核磁共振(MRI)技术的发展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科学家率先发现并验证了核磁共振原理,并逐步将其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积累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扎实的实验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之下,我国在该领域起步时间较晚,初期主要依赖引进和消化国外设备与文献资料,独立创新能力有限。 在具体技术环节上,我国科研人员面临一些难题,因为一些东西在关键环节形成了严密的专利壁垒,使得我国在追赶过程中受到很大制约。 此外,超导材料和低温制冷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赖国际供应链。受限于技术封锁与设备进口管制,我国科研团队在开展系统性攻关时往往缺乏完整的配套条件。 制造的艰难与技术的缺失,使得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国外高端核磁共振设备存在高度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医院在采购设备时几乎没有任何“议价权”。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时即便是一台性能并不算顶尖的1.5T(特斯拉)核磁共振仪,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会被抬高到3000万元左右的天价。 更令人头疼的是,高昂的费用并不仅仅体现在采购环节。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后续维护与保养同样意味着巨大的开支。 以更换零件为例,某些关键部件更换一次就可能需要耗费60万元,而厂商收取的人工服务费也高达23万元。 这类价格几乎被“明码标价”地写入了服务合同,国内医疗机构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医院运行成本大幅上升,最终转嫁给患者,使得检查费用始终居高不下。 由于采购和维护成本过高,我国的核磁共振仪数量始终难以快速提升。 据公开数据统计,我国核磁共振仪的人均保有量仅为8台/百万人,而在医疗体系更为成熟的美国,这一数字高达39台/百万人,两者差距近乎五倍。 这种设备紧缺直接反映到普通百姓的就医体验中,许多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生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往往需要排队等待数日甚至数周才能轮到。 与此同时,由于检查费用昂贵,不少家庭也会因经济压力而犹豫是否进行检查,延误了最佳的诊疗时机。 对于普通人而言,核磁共振本应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诊断手段,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它却成了一种“高门槛”的医疗资源,既难以获得,又不便宜。 2015年,以上海联影医疗牵头的“攻坚联盟”在合肥科学岛正式集结。 他们要啃的,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磁体均匀度误差得控制在头发丝的千分之一以内,被欧美封锁的液氦密闭技术必须突破,还有那些小小的精密电容,都得自己造出来。 整整18个月的埋头苦干,不仅124项核心专利被一一攻克,整个上游产业链都被盘活了。西部超导的铌钛合金丝年产量干到了600吨,深圳顺络电子的精密电容48小时就能打样。 我们不仅追上了,甚至在5.0T设备上拿到了美国FDA认证,实现了反超。 当国产3.0T设备以260万的价格横空出世,它就扣动了变革的“扳机”。 飞利浦立马跟进,报价降到280万。但真正的杀手锏是服务,国产厂商24小时响应、3天换件,售后成本直接砍掉90%,彻底断了外商靠维修赚钱的后路。 市场的变化立竿见影,到今年,国产设备在国内的份额已经达到七成,还卖到了70个国家。全球每三台新设备,就有一台是中国制造。 更重要的是,普通人终于享受到了技术红利。在河南兰考县人民医院,检查费从1200元降到了400元,一天能检查的病人从20个暴增到80个。 仅2024年一年,设备降价就给国家医保基金省下了120个亿。 从高铁到盾构机,再到今天的核磁共振仪,故事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告诉我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真正的国民福利,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是源于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底气。 在芯片、工业软件这些领域,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核磁共振时刻”。
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
不吃药的五块
2025-10-04 12:54:31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