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了他所有的儿子,5年后,康熙依然愤愤不平,又将一顶“千古第一罪人”的帽子,扣在了索额图头上。 要说清这事,咱们得把时钟往回拨个几十年。 那时候的康熙,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皇位坐得那叫一个憋屈。为啥?因为前面杵着个鳌拜。这位爷,手握兵权,脾气火爆,在朝堂上吼一嗓子,连龙椅都得跟着晃三晃。小皇帝名义上是老板,实际上就是个吉祥物。 这个时候,谁敢站出来替老板出头?你别说,还真有,这个人就是索额图。 索额图是什么人?他爹是顾命大臣之首的索尼,他还是康熙原配皇后赫舍里氏的亲叔叔。这层关系,让他成了皇帝身边最信得过的自家人。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就在紫禁城的深宫里悄悄展开了。索额图出谋划策,找了一帮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天天在皇上身边练“布库”,也就是摔跤。 鳌拜每次进宫,看到这群小年轻在玩闹,压根没当回事,心里还可能在嘲笑:小皇帝就是小皇帝,就知道玩。可他哪知道,这根本不是游戏,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斩首行动”。 终于有一天,康熙一声令下,这群“摔跤小子”一拥而上,硬是把飞扬跋扈的鳌拜给按倒在地。这一年,索额图居功至伟,康熙亲切地称呼他为“索相”,把他提拔为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朝廷里里外外的事,几乎都得经过他的手。那会儿的索额图,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康熙对他的信任,甚至到了不加防备的地步。当年跟沙俄谈判,划定边界,签《尼布楚条约》,这么大的事,康熙直接派索额图去。平定三藩,噶尔丹叛乱,索额图也都是鞍前马后,出谋划策。可以说,康熙朝前期的江山稳固,索额图的功劳簿上记了厚厚一笔。 但有句话说得好,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当一个人手里的权力太久、太大的时候,就容易飘。索额图也未能免俗。 他开始结党营私,朝廷六部,他安插自己的人;地方大员,谁不给他送礼,谁就别想好过。他的府邸,车水马龙,比皇宫还热闹,人送外号“索三门”。慢慢地,他不再满足于当一个权臣,他的目光,投向了更高的位置——未来的皇位。 他把宝压在了太子胤礽身上。胤礽是他的外孙侄,是他看着长大的。他觉得,只要太子能顺利登基,他索家的富贵就能再延续一百年。于是,他成了“太子党”名副其实的领袖。 他开始在太子身边吹风,教唆太子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在康熙面前都敢为太子说话。有一次,康熙训斥太子,太子竟然顶嘴说:“这事我外叔公(指索额图)说了,就该这么办!”康熙当时就气得摔了杯子。 皇帝是什么?是天底下最孤独的职业,也是疑心病最重的职业。他可以容忍你贪财,可以容忍你揽权,但绝对不能容忍你觊觎他的皇位,哪怕是未来的也不行。 索额图千不该万不该,就该在“储君”这个问题上,伸了不该伸的手。他忘了,太子是康熙的儿子,更是他的臣子。他这么一搞,在康熙眼里,性质就变了。这不是辅佐太子,这是在搞小集团,是在分裂朝廷,是在动摇国本! 康熙是个什么样的皇帝?那是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十六岁亲政,一路从刀光剑影里杀出来的狠角色。他能容你一时,能容你一世吗? 终于,康熙不忍了。康熙四十二年,他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把索额图打入大牢。 进了宗人府的索额图,也许还在想,皇帝念着旧情,顶多关自己一阵子。他甚至可能想用绝食这种方式,跟皇帝赌一口气。可他赌输了。康熙这次是铁了心要他的命。没过几个月,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索相,就在饥寒交迫中,屈辱地死去了。 人死了,事还没完。康熙的愤怒,显然没有随着索额图的死而消散。他下令抄家,杀光他的儿子,就是要彻底抹掉索额图在世上的一切痕迹。 五年之后,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这个决定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借口,他再次想起了索额图。于是,一道诏书,将所有罪责都推到了这个死人身上,说他“教唆皇太子,欲谋大事”,是“本朝第一罪人”。 这么一来,废太子就不是皇帝的家事了,而是清除国贼,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你看,皇帝的政治手腕,就是这么高明,也这么无情。 说到底,索额图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从一个屠龙的勇士,慢慢变成了另一条恶龙。他享受了权力带来的荣耀,最终也被权力反噬。他与康熙,始于君臣知己,终于生死仇敌。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做人,尤其是做臣子,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可以有能力,但不能有野心;你可以有功劳,但不能功高盖主。一旦你越过了那条红线,哪怕你曾经立下不世之功,最终的下场,可能比任何人都要凄惨。
1703年,68岁的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康熙尤不解恨,又下令抄了他家,杀光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8 18:27: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