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欧洲有名的穷国家阿尔巴尼亚又一次向我国讨要钱财,而他们的理由则是“要每家每户配一台电视机”,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向阿尔巴尼亚援助了九十亿,而此时的中国老百姓却是连饭都吃不饱…..中国为何要对阿尔巴尼亚如此尽心尽力帮助呢?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闹掰了,咱们跟苏联老大哥从“同志加兄弟”变成了对头。那时候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都跟着苏联的指挥棒转,中国一下子就被孤立了。可偏偏阿尔巴尼亚这个小国,头铁得很,它的领导人恩维尔霍查也看不惯赫鲁晓夫那套,公开站出来支持中国,大骂苏联是“修正主义”。 在那个黑白分明的年代,整个欧洲就这么一个国家跟咱站一队,这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那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是我们在欧洲唯一的战略支点。所以,这份“情谊”,我们看得特别重。 还有一桩更实在的大事——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1960年开始,阿尔巴尼亚每年都在联合国大会上牵头提案,要求驱逐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恢复我们的席位。这事儿他们连续坚持了十多年,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年年提案,年年辩论。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大,正是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的“两阿提案”最终通过,我们才得以重返联合国。可以说,阿尔巴尼亚是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主要功臣之一。 就冲这两点,这朋友交得值!人家这么够意思,咱们能小气吗?必须不能。于是,一场倾其所有的援助大幕就此拉开。 粮食不够?给!我们自己还在搞粮食配给,硬是调集了几十万吨小麦送过去。工厂要设备?给!从纺织厂到化肥厂,成套的设备连同技术人员,一并打包送上。军队没武器?给!飞机、坦克、大炮,甚至军装和皮鞋,只要我们有的,都尽量满足。 可时间一长,这味儿就变了。我们的援助是真心实意的,可对方却把这当成了取之不尽的ATM机,要求越来越离谱,态度也越来越傲慢。 当时我们驻阿尔巴尼亚的大使耿飚同志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他刚到任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我们援助的优质钢材,被他们拿去做电线杆子;我们运去的精密机械,露天堆放,日晒雨淋,锈成一堆废铁。耿飚心疼地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浪费,对方官员耸耸肩,满不在乎地说:“坏了没关系,你们再运一些来不就行了?” 更荒唐的是,他们拿着中国的援助资金,在全国建了一万多个毫无军事价值的烈士纪念碑。我们援助的水泥和钢筋,就这么变成了遍布山野的摆设。 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奇葩。有一次,阿方一位领导人访问中国,参观了一座电视台后,回去就向我们提出,要给他们全国每一个农业合作社都配备一台电视机。要知道,在1969年那会儿,黑白电视机在中国都是稀罕物件,普通老百姓见都没见过。这种要求,已经不是狮子大开口,简直是异想天开。 他们甚至把我们的援助当成理所当然的福利。当时阿尔巴尼亚的工人,工资比我们高,福利比我们好,很多人甚至觉得“不工作也没关系,反正有中国援助”。这种心态下,他们对我们的物资自然不会珍惜。用不完的设备、吃不完的粮食,转手就拿到国际市场上卖掉换外汇,再用这些钱去买西方的奢侈品。 面对这种无底洞式的索取和惊人的浪费,我们不是没有过微词。可当时为了维护这盏“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为了保住这个重要的政治盟友,很多时候我们都忍了。 然而,再深的情谊,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美的关系开始逐步正常化。阿尔巴尼亚的霍查又看不惯了,反过来指责我们,说我们背离了革命路线。之前那个一直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转眼就开始对我们恶语相向。 到了1978年,我们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自己都缺钱,实在无力再维持如此大规模的无偿援助。于是,中国正式宣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这一下,阿尔巴尼亚彻底翻脸了。霍查在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华运动,把中国称作是“比苏联更危险的敌人”,把我们过去所有的援助都说成是“别有用心的图谋”。 更让人心寒的事还在后头。援助停止后,我方工作人员在撤离时,对我们援建的使馆大楼进行例行检查,结果你猜发现了什么?在墙壁里、地板下,竟然发现了35个窃听器! 这些窃听器,正是我们曾经掏心掏肺帮助的“朋友”亲手安装的。 这段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兄弟情”,最终以这样一种难堪的方式画上了句号。如今的阿尔巴尼亚,早已不再是那盏“明灯”,依旧在欧洲最贫穷国家之列挣扎。他们似乎也忘了,曾经有一个东方大国,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他们。 如今,我们依然在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但方式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是合作共赢。这或许正是从当年对阿援助的经历中,我们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1969年,欧洲有名的穷国家阿尔巴尼亚又一次向我国讨要钱财,而他们的理由则是“要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8 17:28: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