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一名老太太来到陈赓部队找儿子,听到她说出儿子的名字后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18 17:28:01

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一名老太太来到陈赓部队找儿子,听到她说出儿子的名字后,陈赓大惊:“这不是我们师长吗?” 1949年3月,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陈赓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作为渡江战役的东路先锋,一路南下,兵锋直指湖北麻城。 麻城,这地方对于四兵团的许多将士来说,可不是个普通的地名。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他们许多人闹革命的起点,是他们阔别了十几二十年的故乡。部队一到,十里八乡的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涌上街头,那场面,跟过年似的。有送茶送水的,有送鸡蛋的,但更多的人,是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寻亲的。 人群里,一个拄着拐杖、挎着破篮子的老太太,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头发花白,衣衫褴褛,更让人心酸的是,她的一双眼睛已经完全失明了。她摸索着,拦住一个又一个路过的战士,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嘶哑嗓音,反复问着同一个问题:“同志,俺想找俺娃……” 按照陈赓兵团长下达的命令,对于前来寻亲的百姓,必须耐心接待。毕竟,当年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去的子弟兵,大多一去不回,音讯全无。每一个询问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十几年的牵挂与苦难。一个小战士搀扶着老太太,轻声问道:“大娘,您儿子叫啥名字?哪年当的兵?” 老太太浑浊的眼眶里噙着泪,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说出了一个名字:“俺娃叫徐其孝,快二十年没见了……” “徐其孝”三个字一出口,旁边路过的一位参谋猛地停住了脚步。他几步上前,仔细打量了一下老太太,随即神色大变,立马对小战士说:“快,快把大娘扶到兵团指挥部去,我马上去报告陈司令!” 陈赓听完汇报,也是一脸的惊愕与动容。他亲自迎出指挥所,握着老太太枯槁的双手,语气里满是敬重和激动:“大娘,您老人家受苦了!您放心,您儿子不仅活着,还好好的,现在出息了,是我们的师长!” 这个徐其孝,究竟是何许人也?能让兵团司令员陈赓如此震动? 他可不是一般人。在陈赓的四兵团里,提起13军38师师长徐其孝,那可是无人不晓的“军中猛将”。这个外号不是吹出来的,是他身上那三十多处伤疤换来的。建国后,有记者采访他,老将军解开衬衣,指着胸前背后纵横交错的伤疤,豪气干云地说:“我身上的伤都在前头,伤在后背的,那是逃兵!” 徐其孝,正是麻城本地人。1928年,年仅14岁的他,在家乡的革命浪潮中加入了童子团,不久就当上了团长。16岁那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了队伍里有名的“红小鬼”。别看年纪小,打起仗来那股不要命的猛劲儿,连老兵都佩服。 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跟着陈赓南征北战。从鄂豫皖苏区的四次反“围剿”,到跟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再到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个麻城娃一步步从战士成长为营政委。全面抗战爆发,他被编入陈赓领导的“决死纵队”,后来在太岳军区当团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他更是跟着陈赓一路从山西打到河南,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师长。 可以说,徐其孝的整个军旅生涯,都和陈赓紧紧绑在一起。他是陈赓一手带出来的兵,是陈赓麾下最信赖的猛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在指挥所里见到自己双目失明、沿街乞讨的老母亲时,这个七尺男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母亲的腿,哭得像个孩子。 这一别,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里,家乡经历了什么?母亲又受了多少苦? 在母子俩断断续续的哭诉中,一段浸满血泪的往事被揭开。当年徐其孝参加红军走后,国民党“还乡团”和白匪军对麻城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的父亲、哥哥、弟弟,先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整个村子,因为“通共”的罪名,被杀得十室九空,原本人丁兴旺的村落,最后只剩下不到六户人家。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5
2025-09-18 18:47

小编,在刘帅指挥进行平汉战役的同时,四纵和太岳军区部队正在同蒲路忙着同胡宗南、阎锡山干仗呢。徐其孝怎么分身去了平汉路?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