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初,武汉疫情爆发,全国上下都揪着一颗心,就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刻,提出“封城”建议的是一位七十三岁的女院士李兰娟。 这个果断的决定,成为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关键举措,也让她的名字再次走进千家万户,很多人敬佩她的勇气与专业,却不知道她的医学之路是从自学中医、背着药箱走村串巷开始的。 李兰娟1947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农家,家境清贫,父亲因为眼疾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要独自支撑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一家人常常为了吃饱饭都发愁,更别提供孩子读书。 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拔尖,可学费的压力让她差点中断学业,是班主任和母亲的坚持改变了她的命运,母亲从家底里翻出攒了许久的几块钱,老师帮她申请了助学金,她才得以回到课堂。 那时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不仅是为了出人头地,更是为了能帮助和她家一样困苦的百姓。 后来,她曾有机会留在学校当老师,那是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每月有固定工资,还能被乡亲们尊重,可李兰娟心里清楚,教书只能改变孩子的未来,治病才能救眼前的命。 她选择背起药箱,走进村民的家,没有多少现成的药物,她就翻药理书,研究草药方子,白天忙着给乡亲们看病,夜里在煤油灯下记下新的病案。 每当有人半夜敲门求助,她不论风雨都提着药箱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村里人慢慢发现,这个年轻的女赤脚医生比城里的大夫还顶用。 农村条件简陋,连最常见的感冒药都缺,她不甘心束手无策,带领乡亲们上山挖草药,黄芩、党参、黄连,这些药材在她的手里成了治疗的良方。 她还自学针灸,给乡亲扎针,缓解不少老年人的病痛,那些年,她用草药和银针为村民带去希望,就是这种从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塑造了她果断坚韧的性格。 几年后,县医院的医生来乡里考察,正好缺人手,把她调去医院工作,李兰娟犹豫过,因为担心村民没人照顾,可她明白,只有在更大的平台学习,才能救更多的人。 到了县医院,她见到更多重症病人,特别是肝炎患者,很多人因为拖到晚期,肚子胀得像鼓,没钱就偷偷离开医院,结局几乎注定,那一幕幕让她心痛,她决定要研究新方法来救这些人。 九十年代,她带领团队开始人工肝的研究,经费紧张,她把自己的伙食费省下来买试剂,白天查房,晚上就在实验室记录数据,失败了就再来一遍,直到眼睛布满血丝也不放弃。 1996年,她们终于研发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这种技术能帮助患者度过肝功能衰竭的危急阶段,相当于给生命搭了一座桥。 更难得的是,她并没有把这项技术据为己有,而是毫无保留地教给全国各地的医院,只希望能少一些人因肝病失去生命。 2003年非典袭来,李兰娟已经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几乎没犹豫就决定向社会公开信息,当时有人担心会引发恐慌,可她坚持认为透明才是最好的防控。 她还下令对所有接触过病人的人进行隔离,当天就有上千人被集中观察,最终,浙江实现了“无二次感染”,这在当时是全国少见的成绩,她果断的决策赢得了同行的敬佩,被称为“防控铁娘子”。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已经七十多岁的她再次走进了最危险的地方,她在专家组会议上提出武汉必须封城。 这个决定一旦实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很多人当时心里都打鼓,可她心里明白,病毒扩散的速度太快,只有最直接的阻断措施才能保住更多生命。 事实证明,这一招的确为全国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让疫苗研发等工作顺利推进,李兰娟的一生,正是中国医疗发展的一段缩影。 她从最基层的赤脚医生走来,见过病人拖病到没钱医治的无奈,也见过政策迟缓导致的悲剧。 所以她每一次做决策都格外果断,她比谁都清楚,犹豫意味着失去更多生命,即使面对争议与质疑,她也始终选择站在病人一边。 她早年的经历看似平凡,却奠定了后来的一切,一个靠自学中医起步的农家女孩,最终成长为提出封城建议、挽救无数生命的院士。 她证明了伟大的成就并不一定要从高起点开始,而是来自一颗坚定的仁心和无数次不眠不休的努力,李兰娟的故事,不仅是医学的传奇,更是对“医者仁心”最真切的诠释。 信源:澎湃新闻——李兰娟医疗队撤离武汉,疫情前的她如何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
如梦菲记
2025-09-16 16:43: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