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经为岛内的“统派”,找到了一个新的“代言人”。当大陆,绕开马英九,直接将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的第一排时,一个清晰的“破局”信号,就已经发出:大陆的耐心已经耗尽,未来,只跟“行动派”打交道。 2025年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正举行,城楼第一排的位置上,洪秀柱的身影格外醒目。 这位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受邀观礼时,岛内民进党当局还在放话要处罚参与大陆纪念活动的人士,她没理会这些威胁,出发前就明说:“抗战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不分省籍党派。”站在城楼上看着受阅队伍经过,她后来坦言,那一刻满是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个场景耐人寻味,要知道,过去两岸互动里,马英九任内虽维持了八年和平,但政策始终停留在“只经不政”的层面,他那套“不统、不独、不武”的说法,听着稳妥,却在民进党不断推进“去中国化”时没多少实际动作。 大陆这边看在眼里,心里早就有数,等到洪秀柱带着“和平之旅”的诚意率团来访,情况就不一样了,2016年那次会面,她直接跟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以“和平政纲对抗台独党纲”,还明确提出要探讨和平协议的可能性。这种把话挑明、把事做实的风格,跟之前的模糊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陆的耐心确实在被一点点消耗,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官方沟通渠道说断就断,蔡英文一边喊着“维持现状”,一边放任“去中国化”在教育、文化领域蔓延。 到了赖清德时期更过分,又是把大陆定为“境外敌对势力”,又是搞出17项措施限制两岸交流,军公教人员在大陆设籍要被查核,台胞申领大陆证件可能丧失台湾身份,活生生要把两岸同胞往对立面推。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说得明白,这些操弄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只会加剧台海紧张。 这种时候,洪秀柱的坚持就显得格外有分量,她在国民党失去政权后没消沉,反而带着团队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升级成“和平发展论坛”,专门增设政治组讨论互信问题。 面对岛内质疑她“为连任铺路”的声音,她直接回怼,说自己做这些不是为个人名利,是为台湾民众谋出路。这几年她跑遍两岸,为台商争取投资保障,帮台湾青年找发展机会,实实在在的行动摆在那里。 把洪秀柱请上天安门城楼第一排,这个信号再清晰不过,大陆不想再跟只会喊口号的人虚与委蛇,要的是真能为两岸和平做事的“行动派”,她观礼时那句“从此哪国还能欺凌我们炎黄子孙”,既是对历史的感慨,更是对现实的表态。 对比民进党当局连抗战胜利都要改用“终战”这种模糊说法的做法,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背后是两岸关系的现实变化,2015年大陆赴台人次能到400万,到2024年只剩38万,都是民进党“抗中保台”闹的,但民间交流的需求堵不住,统派的声音也压不下去,洪秀柱成立基金会推动青年交流,在社交媒体上疾呼“铭记历史、团结民族”,这些举动让大陆看到,岛内还有真心想做事的力量。 现在的风向很明确,大陆不再纠结于党派标签,而是看实际行动,你是不是真的认同一个中国,是不是真的敢跟“台独”硬刚,是不是真的在为两岸融合铺路。 洪秀柱登上城楼的那一刻,等于给所有岛内政治人物立了个标杆,那些还在观望、还在搞模糊策略的人该明白,时代不一样了。 民进党当然跳出来反对,说这是“统战操作”,可他们越是跳脚,越说明这个信号打在了他们的痛处。毕竟,当洪秀柱在天安门城楼上感受民族荣光时,他们还在忙着抹掉抗日纪念碑上的碑文,忙着修改历史教科书。 这种对比,已经把谁在守护民族大义,谁在搞分裂操弄看得清清楚楚。 大陆用实际行动表明,未来两岸互动的门槛变了,光说不练的靠边站,真干实事的有舞台,洪秀柱不是被推出来的“工具人”,是她自己一步步用坚持和行动赢得的认可。 从她2016年顶着压力来访,到2025年坦然站上天安门城楼,这条路走了快十年,这十年里,两岸关系起起落落,但真心推动统一的力量从来没缺席。 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落幕了,但它传递的信号会一直发酵,岛内的统派力量终于有了清晰的方向,那就是丢掉幻想、拿出行动。大陆这边已经亮明态度,耐心耗尽之后,剩下的就是跟“行动派”并肩前行。 毕竟,和平统一不是喊出来的,得靠一桩桩实事垒起来,靠一个个像洪秀柱这样敢担当、有作为的人推向前。
郑丽文:我的目标“不是统一也不是独立”国民党参选人郑丽文9日接受馆长专访。
【2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