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ArF胶、五轴机床一点点往回拽。 日本在精密轴承上一直占上风,尤其是高铁轴承这块。 NTN和KOYO这些公司供应了中国市场七成以上,每年得花上百亿外汇去买。轴承直径也就半米左右,但它是高铁转向架的核心,跑得快全靠它稳当。 中国以前依赖进口严重,高端轴承材料纯度跟不上,进口轴承耐用性强,国产起步晚。 轴承技术门槛高,涉及材料冶炼、精密加工,日本企业专利墙厚实,中国想自产,得从基础研发开始。日本不光卖产品,还收技术费,谈判时总强调专利保护,价格咬得死。 轴承市场全球规模大,日本占主导,中国高铁网世界最大,用量惊人,这就逼着国内企业加速国产化。日本轴承优势在于精度和可靠性,中国通过大规模应用积累经验,轴承故障率下降明显。 轴承国产化不光省钱,还提升制造业自主性,日本企业感受到压力,市场份额被蚕食。 转到光刻胶,日本东京应化和JSR垄断了全球九成高端份额。光刻胶是芯片制造关键,7nm以下制程离不开它。 日本玩捆绑销售,2024年规定买光刻胶必须搭光刻机,这直接卡住中国半导体脖子。中国芯片厂想升级,得求日本供货,供应链风险大。 光刻胶类型多,ArF浸没式用于先进制程,日本技术领先,缺陷密度低,良品率高。中国企业起步晚,但追赶猛。 2025年中国搞出7nm ArF光刻胶,缺陷密度比日本低,良品率99.7%,直接进中芯国际供应链。光敏剂自产比例到90%,成本便宜一半,日本厂商急了。 光刻胶国产化进程加速,国家基金注资,企业研发投入大。KrF光刻胶已量产,ArF在验证,北京科华等企业通过认证。 光刻胶产业链长,涉及树脂、溶剂,日本控制上游,中国通过逆向工程和自主研发突破。28nm以下制程占比中国才35%,但产能扩张快,2025年ArF产能翻20倍。 光刻胶市场日本主导,但中国需求大,全球最大芯片市场在这里,日本企业离不开中国订单。中国拉长供货协议,锁定国产份额,中芯国际签5年合同,国产胶占50%。 日本企业面对竞争,降价或合作,但核心技术不松口。光刻胶突破对中国半导体意义大,减少进口依赖,提升芯片自给率。 减速器这块,日本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占全球七成市场。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关节,精密高,成本占机器人36%。 日本产品零背隙,高扭矩密度,中国机器人厂造一台,得给日本交过路费。减速器技术日本领先,专利多,中国企业从仿制起步。 RV减速器中国有进展,湖北斯微特等公司强化设计,提升耐磨性。减速器国产化率提高,但高端还依赖进口。日本企业生产基地在全球,中国市场大,它们不愿丢。 中国用五轴机床反击,科德数控2024年营收涨33.85%,机床加工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度接近国际。五轴联动机床是高端制造核心,日本机床厂以前卡脖子,现在中国企业精度赶上德国货。 五轴机床数控系统中国还进口多,但本土企业优化算法,提升稳定性。中国机床市场规模大,政策优惠多,税收减免助企业扩张。 五轴机床应用广,航空、汽车都需要,日本企业见中国产品精度高,开始绕道走。减速器和机床结合,机器人产业升级快,中国机器人产量世界第一,减速器需求拉动国产。 日本减速器优势在精度,中国通过材料创新和测试迭代,逐步缩小差距。减速器故障率低是日本强项,中国企业加大寿命测试,数据改善明显。 中日技术博弈不止商业,东海问题掺和进来。2025年中美博弈中,稀土出口创高,但管制严,许可证需最终用户资讯。 技术竞争是马拉松,日本先发优势大,但中国追赶狠。轴承材料纯度中国不如日本,光刻胶低制程占比低,五轴数控系统进口多,这些短板明显。 但中国市场大,高铁网、芯片厂、机器人市场全球最大,坚持自主研发,时间在中国这边。日本问题在吃老本,创新慢,中国工匠多,突围快。 博弈提醒发展中国家,封锁催生突破,日本越卡,中国越破,形成循环。胜负看耐力,中国工匠军团逐步占优,下个五年见分晓。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这么恨日本?
【60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