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在北京开会期间遭到逮捕,随后神秘“失踪”。直到1982年,此案才得以平反。潘汉年被捕时,很多人都不知情,那么,他到底是怎样被捕的?被捕后又被关在哪里?结局如何? 潘汉年1906年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接受教育,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他主要搞文艺工作,在上海参与创办杂志,推动进步思潮。1931年后,转入情报领域,担任中共中央特科情报科长,负责搜集国民党动态,利用多重身份联络各方。1936年,他从苏联回来,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参与国共和谈,推动抗日统一战线。那年他在南京和国民党代表谈判,传达联合抗日的意图,同时恢复中央与国际的通讯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潘汉年留在上海,领导地下情报网,渗透日伪势力,获取军事情报。他在香港和上海之间来回,组织情报传递,帮助党掌握敌情。1941年,转到淮南新四军根据地,继续负责情报,联络国民党上层,推动合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主管上海和香港的敌后工作,收集国民党部署信息,为解放上海提供支持。1949年后,任华东局统战部长、上海副市长,处理统战和公安事务,协调各方关系。 潘汉年一生低调务实,在情报线上出生入死,传递过不少关键情报,但也因复杂环境留下隐患。他不张扬,工作细致,靠实际行动赢得信任,却在后期遭遇波折。这段经历反映出那个时代情报工作的艰辛和风险,很多人像他一样默默付出,却鲜为人知。 1955年3月,潘汉年到北京参加会议,住在北京饭店。会议期间,中央号召干部交代历史问题,他写材料承认1943年会见汪精卫的事,交给陈毅。陈毅上报后,毛泽东批示不能信用,指示立即逮捕。4月3日晚,公安部长罗瑞卿带人到饭店执行抓捕,过程秘密进行,避免外人察觉。潘汉年被带走后,上海代表团不知情,只觉他突然消失。 逮捕后,先关在北京功德林监狱,那里是公安部直属设施,用于关押高级干部。他接受隔离审查,交代历史。1955到1960年,在这里度过五年,生活受限,但有基本供给。1960年3月,秦城监狱建成,他被转移过去,继续审查。秦城位于北京郊区,条件更严格,用于政治犯。 1962年,案件进入审判。196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认定罪名包括1936年国共谈判中投降国民党、抗日时勾结日伪、会见汪精卫、解放后窝藏敌特。判处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承认会见汪精卫是错误,但否认其他指控。判决后一个月,获释到团河劳教农场,置于监视,待遇如八级干部,每月200元工资,能外出探亲。 这个过程显示出当时政治审查的严苛,潘汉年作为老干部,本该有贡献,却因历史问题被处理。很多人不知内情,只传闻他失踪,反映时代的不确定性。 潘汉年关押期间,健康渐差。1975年,转到湖南茶陵县第三劳改农场,继续劳改,化名小栓,参与轻劳动。肝癌发作后,病情加重。1977年4月14日,转长沙医院治疗,不久去世,享年71岁。去世时用化名,遗体简单处理。 去世后,案件未立即平反。1979年,老同志如夏衍、廖承志提供材料,推动复查。1980年,陈云等领导关注,指示调查档案和证言。1981年11月8日,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开会,确认罪名不实,肯定情报贡献。 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称潘汉年为优秀共产党员,对党统战和情报工作有重大作用。通知下发后,上海组织追悼,骨灰安放合适位置。这段后续显示出历史纠错的必要,潘汉年虽蒙冤多年,但最终得到认可,提醒人们重视事实。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