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一句话,改变了结果。
1955年,中南海颐年堂,解放军首次授衔的会议中,讨论到粟裕时,毛泽东用他那标志性的湖南口音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这话分量极重,几乎是给粟裕的元帅军衔盖了章,可就在这时,周恩来的一句话,轻轻巧巧地,就把整个话题的方向给变了。 要说粟裕的将才,不是在会议室里论出来的,而是在死人堆里杀出来的。 解放战争刚开打,他就以3万多兵力在苏中跟12万美械国军玩起了捉迷藏,结果“七战七捷”,把对方的王牌耍得团团转,但这还只是开胃菜。 从宿北到莱芜,再到孟良崮,他指挥的仗一次比一次狠,尤其是在孟良崮,几十万国军铁桶合围,他偏能像个顶尖的外科医生,精准地把最核心的王牌整编74师给活活剜出来,一口吞掉。 这一仗,连远在北京西柏坡指挥的毛泽东都直呼“没想到”。 而真正把他推上“战神”位置的,是淮海战役。 面对国民党近80万大军,作为主要指挥员的粟裕,硬是说服中央,把这场原本计划中的“小淮海”升级成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结果呢?解放军用60万兵力,吃掉了国民党55万精锐。 毛泽东后来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是粟裕给煮熟的,就连一向话不多的刘伯承元帅都佩服得不行,说粟裕打仗神出鬼没,是战场上最厉害的将军之一。 光会打仗还不够,粟裕的战略眼光也非常毒辣。 战争初期,中央让他带兵到外线去,他反复研究后,三次向中央斗胆陈情,认为留在内线打歼灭战更好。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这么一个既有赫赫战功、又有战略远见、资历也贯穿整个革命史的人,在毛泽东眼里,当个元帅,绰绰有余。 可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战场上那个杀伐决断、气吞山河的粟裕,一到台下,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对荣誉这东西,似乎天生就有点“过敏”。 1945年,中央让他当华中军区司令,他再三推辞,非让张鼎丞当一把手,自己做副职。 1948年,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的任命下来,他又让。 到了1955年评衔这关口,他的“让”功更是练到了极致。 当秘书把外面说他该评元帅的材料给他看时,他非但没高兴,反而脸一沉,说:“评我大将,已经够高了,要什么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 随后,他还警告身边人别再聊这种“低级趣味”的话题,紧接着,他还给中央写信,正式请求不要授予自己元帅军衔。 这三次关键的“辞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在这位将军心里,整个革命事业远比自己肩上多一颗还是少一颗星,重要得多。 于是,在中南海那场会议,当周恩来说出那句关键的话——“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了”——讨论的性质就变了。 因为,元帅的评定,战功只是标准之一,不是唯一,比如陈毅元帅,他的军衔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南方三年游击战和新四军这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粟裕在红军时期最高的职务是军团参谋长,跟其他元帅当时在党和军队里的地位比,确实稍微低了一点。 周恩来的考量,正是从这套复杂的体系平衡出发,确保结果能让各方都服气,最大限度团结军队。 还有就是,当时军队里为军衔高低闹情绪的人,可真不少,毛泽东在会上就感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有的人打仗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多颗星,争来争去”。 他还把粟裕跟那些“要跳楼的”人对比,说粟裕比他们“强千百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粟裕的主动辞让,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谦虚,更成了中央手里一个完美的榜样。 最终,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且名列十大将之首,军内外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外民主人士都替他惋惜,觉得“粟裕该评元帅”。 但他本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转头继续投身国防事业,担任总参谋长,主持制定了至今仍在沿用的全国军区划分方案。 军衔只是一时的符号,战功与品格才是刻在历史上的丰碑,粟裕虽然没戴上元帅的星徽,可他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立下的功勋,和他那三次让帅的品格,早就在无数人心中为他赢得了“无冕元帅”的称号。
【信源】毛泽东称哪位大将“论功论历论才论德”可领元帅衔——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