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从三国时代的魏蜀吴,到东晋与十六国,再到南北朝、南宋与金等等。观察这些时期,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旦北方政权拿下四川,南方政权往往离全面溃败不远了。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地理逻辑?
四川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周围环绕着高山险阻,内有肥沃土地,秦岭横亘于北,大巴山守护于东,青藏高原屹立于西,云贵高原屏障于南,长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单元,这种地形使四川易守难攻,历来是割据势力的理想根据地。
四川是南方政权的上游屏障,长江自西向东流淌,谁占据上游,谁就掌握了顺流而下的主动权,南方政权若保有四川,就拥有了完整的长江防线,一旦失去四川,北方势力便可建造战船,训练水军,顺江东下直捣南方核心区域。

历史上,西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都是这一路径,北方军队在夺取四川后,利用上游优势,水陆并进,使南方长江中下游的防线土崩瓦解。
江南地区固然富庶,但四川同样物产丰富,在南方与北方对峙时,往往失去了传统的中原财税重地,四川的物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失去四川,南方财政收入将大幅缩减,难以维持长期战争。
当南方保有四川时,可以对北方形成侧翼威胁,迫使北方两线作战,如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联盟,持续北伐,使曹魏不得不分兵应对,一旦四川失守,北方就能集中全力,打击江南核心区。
从北方视角看,夺取四川意味着斩断了南方的一条臂膀,完成了对南方的战略包围,北方由此获得了从上游顺江东下的能力,同时切断了南方的重要物资来源。
蒙元攻宋,蒙古军队在正面进攻南宋江淮防线的同时,采取了著名的迂回西南战略,1253年,蒙哥汗派忽必烈远征大理,实现对南宋的战略大包围,随后元军从云南、四川两个方向夹击,最终在1279年崖山海战中彻底灭亡南宋。
隋文帝在581年建立隋朝后,首先于587年灭掉建都江陵的西梁,随后于589年大举南下灭陈,战前隋朝在四川大造战舰,训练水军,为顺江东下做好了充分准备。

南宋初期,四川沦陷部分区域,但吴玠、吴璘等将领在蜀口三关(大散关、仙人关、和尚原)一带顽强抵抗,保住了部分四川领土,为南宋续命百余年,这反过来说明了四川对南方政权生存的关键意义。
在中国地形图上,四川盆地恰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关键位置,是连接西北与西南、华中与青藏高原的枢纽,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
可以说,四川堪称中国古代统一的战略钥匙,它的归属预示着统一大势的走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