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村战斗——实现红军东征战略的关键胜仗 1935年底,日本人在华北已经越来越猖狂了,塘沽协定之后,国土一天比一天缩。可国民党那边却还在搞“攘外必先安内”,红军被他们当作“心腹之患”,比日本还“急着处理”。但共产党不这么看,毛泽东他们早就意识到:抗日是大事,不能再窝在陕甘一角,要主动出击,去山西、去华北,把红军的枪口调过来,朝外。 于是,东征的号角吹响了。 1935年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签署了四十天准备行动计划。东征,不是拉队伍去山西溜达,而是一场带着明确战略目标的战役:打破国民党在山西的军事封锁、发展抗日根据地、连接北方抗日力量。 整个计划有节奏、有部署:先集中兵力突破黄河防线,再向山西腹地推进。毛泽东亲自定路线、点目标,彭德怀负责具体部署。大家都知道,这一仗不能输,输不起。 1936年2月20日,红军正式东渡黄河。第1军团从清涧河口出发,第15军团从绥德沟口上路,打破国民党在黄河东岸筑起的一条条“堡垒封锁线”。光是渡河战,就不是简单的摆拍照片,红军是在冰天雪地里拼着命冲过去的,抢的每一个高地,都是死人堆出来的。 而最难的,还是后面的路。 红军前脚刚在山西站稳,晋绥军的摩托化旅——独立第2旅就调过来了。这个旅可不一般,那时候还真不多见这种“机械化部队”,德式装备,机动灵活,号称“哪里出事就飞到哪里”,所以人送外号:“满天飞”。 关上村,成了双方兵锋最先交汇的点。 它是吕梁山脉中一个小村,南川河谷上游的位置,四面高山,中间一个狭长通道,地形复杂却又至关重要。从这儿出山,就是汾阳、孝义和临汾,一旦红军拿下这个关口,整个山西西南就有了立足点。国民党当然明白这点,所以也把主力旅部派过来死守。 红军第1军团前锋率先接敌,试图一举拿下敌阵。白天是小规模交火,探路、试探、布置阵地;真正的攻势,是从夜里打响的。 夜晚8点,关上村上空还残留着雪雾,红军开始了包围圈合拢。聂荣臻带着第1师、第4师从西北两面突进,第2师卡住敌人从南边撤退的路,打了个标准的“口袋阵”。彭德怀连夜赶到凤尾山前沿,指挥夜战。 关上村里的晋绥军第4团完全没想到红军会打夜战。传统军队讲究“夜不出兵”,但红军不管这些。白刃战、手榴弹、爆破队,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咬,步步推进。 红军参谋长左权亲自带工兵连上前线,炸宁国寺的墙,那是敌人最后的据点。宁国寺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早被改造成临时指挥所,墙厚得很,可红军没多废话,直接贴近爆破。爆炸一响,红军冲进去,敌团长、营长当场毙命。 村子打成了一锅粥,敌人想逃,东边有红军堵着,北边被山包围,南边也没出路。被逼得退到骡马店的炮兵连,最后选择投降。这仗打到凌晨,红军俘虏四百多人、缴枪两百多、山炮三门,基本歼灭了这个号称“满天飞”的主力团。 毛泽东听说这个消息后,难得开了个玩笑,说他们现在不是“满天飞”,而是“满山飞”——意思是他们跑得满山都是。这个玩笑轻松背后,其实是重重战略考量的释放。 打赢关上村战斗,红军不仅消灭了敌主力,还彻底撕开了晋西防线。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那时候的红军刚刚长征完,身体和心理都在恢复期。打一仗赢一仗,部队才真正“活”过来。 而且,山西这块地当时又特殊又关键。它是阎锡山的地盘,也是华北抗日的重要一环。红军能在这扎下脚、把抗日宣传搞起来,就能影响整个北方抗日力量。关上村,是这个战略棋局上的第一子。 很多人事后分析,说是因为红军“灵活”“顽强”“善于夜战”。这些都没错,但真正的原因,是准备足、判断准、打法狠。 毛泽东早早就判断出晋绥军要调主力增援,才安排红军提前卡位,抢占关口。彭德怀指挥果断,一旦敌人进“口袋”,立刻封死阵地,不留退路。聂荣臻带队冲锋,左权亲自爆破,这些不是电影镜头,是一个个真实指挥官在最前线的身影。 这也是红军最与众不同的地方:领导干部不在后方指点江山,而是跟战士一起拼命。这仗能打下来,靠的是组织、纪律和信念的结合。 关上村今天已经不再是战场,甚至很少有人记得它。但在1936年的那个冬夜,它是整个红军东征命运的转折点。没有这场胜仗,就没有之后红军深入山西的通道,没有后来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很多历史书上一笔带过,说“红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但战场上没有“漂亮”两个字,只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风雪和火光中咬牙坚持。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