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基辅战役结束后,66万苏军被俘,负责收拢俘虏的意大利将军几乎惊掉下巴,因为漫山遍野都是人,比蚂蚁都多,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1941年夏天,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进苏联。北路军扑向列宁格勒,南路军冲着乌克兰,而中路,也是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矛头直指苏联的心脏——莫斯科。 当时德军的闪电战打得那叫一个顺。到了7月底,中路军的古德里安,这位“闪电战之父”,已经拿下了斯摩棱斯克,离莫斯科只有一步之遥。按当时所有德军前线将领的想法,下一步就是集合全部力量,一脚油门踩到底,在冬天来临前拿下莫斯科,战争就结束了。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希特勒“神经刀”的本色又犯了。他跟前线将领们吵翻了天。将军们说:“打莫斯科啊!蛇无头不行,打掉首都,苏联就垮了!” 希特勒却摇了摇头。他摊开地图,指着南边的乌克兰说:“不,先打基辅。” 为啥?希特勒的算盘打得贼精。在他看来,乌克兰是“欧洲粮仓”,拿下这里,全军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乌克兰有顿巴斯的煤矿,还有克里米亚半岛。 希特勒怕苏联空军从克里米亚起飞,去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那可是德国所有坦克和飞机的“血液”。 说白了,将军们看的是战术,想的是怎么快速赢得一场战役。而希特勒看的是战略,他想的是怎么赢得整个战争的资源。他发布了著名的“第33号训令”,强行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掉头南下,配合南路军,先把基辅这个大“饺子”给包上。 这个决定,在当时和后世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正是这个决定,直接宣判了基辅城下近百万苏军的死刑。 另一边,克里姆林宫里的斯大林,日子也不好过。前线节节败退,告急电报雪片一样飞来。但他和希特勒一样,也犯了致命的固执。 当时,苏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以及总参谋长朱可夫,都看出了德军的意图。他们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请求,放弃基辅,让主力部队赶紧撤出来,避免被包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朱可夫甚至跟斯大林在电话里吵了起来,言辞激烈地要求撤退。结果呢?斯大林直接把他总参谋长的职务给撸了,让他“滚去前线”。 斯大林认为基辅是苏联的第三大城市,是乌克兰的首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政治意义,绝不能轻易放弃。他给前线下达了死命令: “坚守基辅!一步也不许后退!” 更要命的是,为了防止将领们“阳奉阴违”,斯大林竟然越级指挥,把“不许撤退”的命令直接传达到了师一级。这下好了,前线将领就算想撤,也没人听他的了。基尔波诺斯这位忠诚的将军,手握几十万大军,却被一道命令死死地钉在了原地,眼睁睁看着德军的包围圈一点点合拢。 直到9月16日,德军南北两只巨大的铁钳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彻底合上。包围圈形成了。第二天,斯大林才终于松口,同意撤退。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包围圈一合拢,近百万苏军就成了瓮中之鳖。突围的命令下达后,混乱开始了。几十万人马在狭小的空间里乱窜,建制被打乱,指挥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长官。德军的炮弹和炸弹像雨点一样落下。 基尔波诺斯上将带着司令部最后一批人突围,最终战死在一片小树林里,和他一同阵亡的还有方面军参谋长、政委等一大批高级将领。一个方面军的指挥核心,就这么被一锅端了。 投降的苏军士兵放下了武器,从森林里、工事里、村庄里走了出来,汇集成一股股黑色的洪流。 66.5万,这是德军统计的俘虏数字。 这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成了这场巨大悲剧的注脚。 这些俘虏的命运,比战死沙场还要凄惨。德军根本没准备,也根本不想准备这么多人的给养。在押往战俘营的路上,饥饿、疾病和德军看守的随意射杀,让成千上万的人倒下。到了简陋的露天战俘营,情况更加恶化。根据战后解密的档案,仅在1941年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就有数十万苏军战俘因为饥饿、严寒和虐待而死亡。他们就像被踩死的蚂蚁,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基辅战役,无疑是苏军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也是德军战术上最辉煌的胜利。但是,很多历史学家,包括一些德国当年的将领,都认为,正是这场辉煌的胜利,最终葬送了纳粹德国。 因为为了吃掉基辅这盘“大餐”,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最宝贵的装甲部队,在乌克兰的泥泞和尘土中,整整耽误了两个月。当他们重新集结,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已经是10月份了。 迎接他们的,是苏联严酷的寒冬,以及斯大林利用这段宝贵时间从西伯利亚调来的生力军。最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功败垂成,闪电战的神话就此破灭。 从这个角度看,基辅的66万俘虏和近20万阵亡将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保卫莫斯科争取了最关键的两个月。这场惨败,以一种极其残酷的方式,“拯救”了苏联。
1942年,赵尚志牺牲后,一个汉奸在验尸时,用脚踢了踢他的脑袋,这时,旁边叛变的
【4评论】【1点赞】
用户10xxx16
如果不打基辅,这百万苏军会不会趁德军进兵莫斯科时切断补给线
老胡
希特勒就不该和斯大林开战,低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能力和困难时期的凝聚力。
taoyang316
通知冯·博克元帅,我们决定将斯摩棱斯克考虑改名为博克堡作为对他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