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一老奶奶兴冲冲去取攒了五年的5万养老金,一看卡里只剩5块8,当场瘫倒、

洋仔说法 2025-08-02 16:16:50

陕西安康,一老奶奶兴冲冲去取攒了五年的5万养老金,一看卡里只剩5块8,当场瘫倒、打滚哭嚎:“卡藏枕头下,密码只我知,孩子不在身边,老年机咋能丢钱?” 银行甩锅:“钱是她家孩子通过手机支付花的,派出所说与我们无关!”警方回应,老奶奶的孙女为了打游戏把钱全部用于充值了。   8月1日,据观象视频报道,近日,老人李桂香(化名)攥着那张薄薄的银行卡,脚步轻快地走向银行,准备取点钱出来,卡里是他攒了整整五年的养老金,整整五万元。   柜员机前,她眯着眼,手指微微颤抖地输入那串烂熟于心的密码,屏幕上却跳出一个让她眼前发黑的数字:5.80元。   “钱呢?我的钱呢?”李桂香的声音瞬间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哭腔,直接瘫软下去,手指死死抠着冰凉的机器边缘,“五万块啊!我一分都没动过!卡就藏在枕头芯里,密码只有我知道啊!”   知情人透露,李桂香用的还是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式手机,那笔巨款,到底是怎么不翼而飞的?   银行工作人员匆匆上前,语气带着一丝无奈:“老太太,您冷静点。查清楚了,钱是您家里人通过手机上的那些支付工具花出去的,派出所已经介入,说责任不在我们银行这边。”   很快,派出所的帽子叔叔赶到,将情绪崩溃的李桂香搀扶离开。   随后,帽子叔叔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钱,是被她14岁的亲孙女小雨,在短短几个月内,通过手机游戏充值“刷”走的。   由于小雨未成年,家属正在向游戏平台申诉,希望能追回这笔血汗钱。   对此,有人猜测,小雨应该是偷偷记下了奶奶藏在枕头下那张银行卡的密码,趁着奶奶午睡或外出,拿走卡片,绑定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那些色彩斑斓的支付软件里。   有人说,小雨没有跟着奶奶,这说明父母没有管好,但凡父母多上点心,也不至于让小雨天天玩手机和游戏。   也有人说,老人家如果办理了银行卡短信业务,肯定就可以及早止损了,现在这样,老人家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那么,从法律角度,老奶奶这笔钱该如何看待呢?还能不能要回来呢?   1、首先,14岁孙女小雨的巨额游戏充值行为,法律上算不算“数”?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本案中,小雨应该有十多岁了,属于典型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她偷偷绑定奶奶的银行卡,在几个月内累计充值高达5万元用于购买游戏虚拟物品。这笔钱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非小数,更别说对一个初中生了。   这行为显然远远超出了小雨对金钱价值的认知能力、对交易后果的判断能力,也和她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合理的消费行为完全不匹配。   可见,小雨这5万元的充值行为,未经其父母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认,在法律上属于“效力待定”,在家人不同意的情况下,最终应被认定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是老奶奶能追回钱款最核心、最坚实的法律基础。   简单说,孩子不懂事乱花的“巨款”,法律原则上不认账,钱得退回来。   2、其次,游戏平台真能“甩锅”说自己没责任?   《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给游戏公司和支付平台戴上了“紧箍咒”,要求严格实名注册,必须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录,堵住“冒名顶替”的漏洞。   对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长、登录时段要有硬性限制。对未成年用户设置单次和每月充值金额上限。不得为未实名注册或实名注册信息不符的用户提供充值服务。   在用户进行支付操作时,特别是大额支付时,应采取更严格的验证措施。   本案中,小雨还是个孩子,是如何在几个月内,绕过重重“关卡”,成功绑定他人银行卡并完成累计5万元充值的,令人怀疑。   小雨注册游戏账号时,用的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吗?如果是,那平台明知她是未成年人,为何没有触发充值限额?如果她用成人信息,那平台的实名认证系统为何没识别出冒用?   小雨如此高频、高额的消费行为,平台的风控系统为何没有预警?   如果平台未能有效履行上述法定义务,其设置的“防火墙”存在明显漏洞,那么对于损失的发生就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同时,银行说“钱是第三方付的,与我无关”,站得住脚吗?   《商业银行法》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   这说明,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对储户资金安全负有基础保障责任。   如银行可以监测到李奶奶的银行卡被非本人手机绑定并进行持续、异常的大额消费,则理应通过短信提醒等服务告知李奶奶,如无法证明自己已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则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4、不过,小雨的家长作为监护人,也有监护职责,小雨父母未能妥善对小雨使用智能设备及进行大额网络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存在过错,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对此,大家怎么看?

0 阅读:142
洋仔说法

洋仔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