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外交部礼宾司问启功先生能不能见一下,并称这次金泳

小史论过去 2025-07-31 19:16:24

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外交部礼宾司问启功先生能不能见一下,并称这次金泳三总统在我国文化界只想见启功先生一人,时间半小时,地点钓鱼台国宾馆 启功出生在北京,时间是1912年7月26日,他是满族人,家族出自清朝皇室一支,早年用元白作为字,也以元伯为别称。小时候父亲去世,家境迅速衰落,他从汇文中学辍学,转而通过自学积累知识。后来跟随贾羲民学习古籍文献,向吴镜汀求教绘画技巧。1933年起在北京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书,1935年进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担任助教,1938年升为讲师。1949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先是副教授,1952年成为教授,一直到退休。启功精通书法,作品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常参考赵孟頫风格,却融入个人特点,形成清秀的体态。他也擅长绘画,多取山水花鸟题材,线条细腻,色彩淡雅。在古典文献领域有深入研究,出版过《古代字体论稿》和《汉语现象论丛》等书,还参与文物鉴定,对书画真伪辨别准确。启功性格直率,对不合意的请求常直接拒绝,比如香港导演请他为清宫影片题写片头,他坚决推辞,后来对朋友提起此事时表示别人不能随意指使他写字。类似地,有人求题“长江”二字,他也拒绝,事后解释说此类求字者往往动机不纯,带有炫耀意味。 启功的家族背景让他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但家道中落后,他靠自学打下基础。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学问的认真态度,不喜欢浮夸的东西。在教学生涯中,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古典文学和美术史,学生们从他那里学到严谨的治学方法。他的书法作品不追求华丽,而是注重平衡和自然流露,这在文化圈里赢得尊重。绘画方面,他偏好简单题材,却能表现出细微的意境。文献研究上,他的书帮助很多人理解古代字体演变和汉语特点。作为文物鉴定专家,他多次为国家把关,避免假货流入市场。性格上,启功不爱迎合别人,拒绝题字的事例显示他坚持原则,不愿被利用。这点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得很明显,让人觉得他接地气,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 1994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访华期间,外交部礼宾司官员联系启功,询问他是否能安排会面,并说明金泳三在中国文化界只想见他一人,时间半小时,地点钓鱼台国宾馆。启功答复说,这种安排在礼仪上不合适,不如不去,他可以找医生开具生病证明转交过去。第二天,钓鱼台国宾馆负责人送来金泳三的花篮,附上祝愿早日康复的纸条。负责人提到,金泳三在养园斋用餐,那里有启功书写的八扇屏风,他独自看了很久。启功对身边人表示,大夫无朝外王之礼,金泳三是韩国总统,没有召见他的资格;他作为中国百姓,也没有拜见的理由。所以,他决定不去。这件事反映出启功对礼节的重视,不愿卷入外交形式主义。 这个事件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启功个人原则的体现。他觉得会面时间短,结束后就走,显得仓促,不符合传统礼仪。花篮的到来和屏风的细节,让人看到金泳三对启功作品的欣赏,但启功还是坚持立场。这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算个小插曲,却显示出个人在国家大事中的独立性。启功的回应接地气,强调自己是普通百姓,不需要特殊待遇。这点让故事更有内涵,不是官场套路,而是真实的人性表达。事件过后,并没有影响两国关系,但它成了启功轶事的一部分,流传在文化圈里。 启功拒绝见金泳三的事,源于他一贯的性格,不爱被当作工具人。类似拒绝题字的例子,显示他看重诚意,而不是名气。金泳三访华本是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机会,但他只点名见启功一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启功的地位。可启功不买账,用生病证明回避,巧妙却坚定。这件事没有大张旗鼓报道,但通过口耳相传,成为启功耿直的证据。它也提醒人们,在外交场合,个人选择有时能体现文化自信。 事件结束后,启功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授课,指导学生研究古典文献和书法技巧,同时参与国家文物局的书画鉴定任务,辨别了不少古董真伪。1997年,他捐赠大量个人藏品给故宫博物院,包括书画和古籍。进入新世纪,他的身体渐弱,但仍坚持写作,完成几本诗词集。2005年6月30日凌晨2时25分,启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病离世,享年93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安葬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 启功晚年的工作重点在教学和捐赠上,他把藏品交给故宫,体现了无私精神。这批藏品包括珍贵书画,帮助博物馆丰富展出。他的诗词集记录了个人感悟,流传后世。去世时,文化界很多人缅怀他,不仅因为学问,还因为性格真实。墓碑铭文简洁,符合他一生的风格。这段后续发展显示,启功的影响超出事件本身,成了文化传承的象征。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