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风向大变!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多家西方媒体都开始指责泽连斯基撒谎。 就说当地时间 21 号,法国《世界报》先站了出来。直接在头版说,泽连斯基之前公布的乌军阵亡 4.6 万人、受伤 38 万人的数据,根本经不起推敲,到处都是漏洞。 为了证明这一点,报纸还拿出了证据:一边对比了联合国难民署统计的乌克兰境内适合当兵的男性人口流失数量,另一边引用了俄军战报里缴获的乌军后勤记录,还采访了 12 个从战场逃回来的乌军士兵。最后得出结论,实际伤亡人数可能是泽连斯基说的 3 倍还多。 紧接着,英国《卫报》也跟着发声。它引用了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约驻基辅军事顾问的话,说泽连斯基政府为了让西方继续有信心援助乌克兰,故意把阵亡人数压了 60%。 其实,这些媒体以前对泽连斯基可不是这样。过去三年,报道里大多把他塑造成 “抗俄英雄”。《时代》周刊还把他评为年度人物,BBC 拍的纪录片里,他总是穿着西装,眼神坚定。现在突然变了调调,盯着数据漏洞不放,背后肯定有更复杂的原因。 最直接的,就是西方对援助乌克兰这事已经累得不行了。德国联邦议院做的最新民调显示,62% 的受访者都反对再给乌克兰送重型武器,这比半年前多了 27 个百分点。 法国的泰雷兹集团是做军工的,也公开抱怨,说本国陆军的防空导弹库存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再援助乌克兰,就得拆了东墙补西墙。美国国会里更热闹,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直接放话,没看到乌克兰方面透明的资金使用报告,就一分钱也不会再批。 泽连斯基这数据造假的嫌疑,正好给了那些想停手的势力一个合适的理由。这就跟当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后期差不多,媒体突然集中曝光卡尔扎伊政府虚报反恐成果,其实就是因为援助的性价比太低了,想找个台阶下。 2010 年的时候,《华盛顿邮报》曝光阿富汗政府上报的 “塔利班清除率” 夸大了 7 倍,之后北约不少国家马上就宣布要减少援助。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相似。 而且战场的情况也摆在那儿,让西方媒体的指责显得更有道理。乌军从去年夏天喊到今年春天的 “大反攻”,不光没把赫尔松州的关键据点拿回来,反而在扎波罗热防线损失惨重。 从公开的卫星图像能看出来,乌军投入的 12 个机械化旅,在俄军的雷区和无人机攻击下,差不多一半的装甲车辆都没了。有些前线士兵在社交媒体上发的视频里抱怨,每天往前推进 50 米,就得付出一个连的代价。 这跟泽连斯基在布鲁塞尔演讲时说的 “反攻取得重大突破”,一比就显得特别刺眼。 西方媒体心里打得算盘清楚着呢。他们知道,直接说 “不帮乌克兰了”,在政治上肯定说不过去,但要是以 “数据造假” 为理由施压,既能跟国内选民交代 “我们没乱花纳税人的钱”,又能逼着泽连斯基在谈判桌上让步。 这种用舆论施压的招数,冷战的时候就经常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媒体曝光南越政府虚报 “绥靖区人口”,就是为后来撤军做铺垫。 泽连斯基政府这边的反应,看着也挺慌乱的。总统办公室一开始怒斥西方媒体 “被俄罗斯情报机构渗透了”,后来又改口说 “数据统计出了点技术误差”,最后又说 “战时信息管制是必要的”。 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反倒让人更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乌克兰前国防部长安德烈・扎戈罗德纽克接受采访时就直说:“当我们开始对盟友撒谎,输掉的就不只是战场了。” 这事的影响还在慢慢扩大。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博雷利突然推迟了原定访问乌克兰的行程,理由是 “需要先核实关键信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被问到这事时,也含糊其辞,只说 “希望乌方能提供更透明的战场报告”。 这些小小的变化,比媒体的指责更能说明问题 — 西方在援助乌克兰这件事上的政治共识,正在被 “信任危机” 一点点破坏。 泽连斯基可能没意识到,他现在面对的不只是数据争议,更是一场关于战争合法性的舆论战。要知道,在现代战争里,舆论上站不住脚,有时候比战场打输了还致命。
一夜之间,风向大变!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多家西方媒体都开始指责泽连斯基撒谎。 就
古今知夏
2025-07-22 18:05:13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