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子产品出口暴涨!新德里督促中企转让技术,看起来见效了 印度《经济时报》最新数据显示,2025-26财年第一季度(4-6月),印度电子产品出口额达124.1亿美元,同比激增47%,创下近年来季度增速新高。 表面看是其产业政策起效的例证,但深究下去,其实是中国技术转让获得的短期收益。 印度政府近三年来,对中企合资项目的强硬干预,以2024年获批的中印半导体封装合资项目为例。 协议中印度明确要求中方转让3项芯片封装测试核心专利,并在3年内让印度工程师团队实现技术独立掌控。 这类条款并非孤例,在手机零部件、消费电子模组等领域的中企合作项目中同样普遍。 印度政府认为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获取成熟技术,比自主研发更能快速填补产业短板,这种思路在出口数据上得到了即时反馈。 外资带来的技术,让本土企业得以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突破以往以低端组装为主的出口结构。 这时别着急着骂,不是中国企业“卖国”,要把高端机密技术卖给印度,实际上中企在被迫转让的技术中,多为已进入生命周期中后段的成熟技术,真正的前沿技术仍被严格保护。 而且印度企业获得的技术转让,能解决当前生产问题,却难以支撑长期创新。 例如在智能手机显示屏模组领域,中企转让的是4G时代的LCD封装技术,而自身已在全力研发5G适配的OLED柔性技术。 这种技术代差的存在,使得印度所谓的“本土化技术掌控”,从一开始就滞后于全球产业迭代速度。 从产业生态看,印度电子产品出口的激增,更多依赖于技术转移带来的产能释放,而非本土产业链的真正成熟。 海关数据显示,其出口产品中,采用转让技术生产的零部件占比超过60%,但关键原材料如芯片晶圆、特种电子胶等仍高度依赖进口。 这意味着印度只是在“技术应用”环节实现了局部突破,在核心材料、设备制造等上游领域仍受制于人。 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得出口增长高度依赖外部技术输入,一旦技术转让来源收紧,增长动力便会迅速衰减。 中企在合作中不仅要出让技术专利,还要承担培养竞争对手的风险,这导致近两年对印高科技领域投资增速同比下降18%。 印度政府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和生态培育,而非通过行政命令“拿来主义”。 韩国半导体产业从引进技术到实现自主创新用了30年,日本消费电子的崛起也经历了多轮技术迭代,印度试图用强制手段缩短这个过程,最终可能导致产业根基虚浮。 短期看,印度电子产品出口的数据亮眼或许能支撑其“制造强国”的叙事,但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市场规则为代价的增长难以持续。 技术转让可以带来一时的产能提升,却无法复制创新所需的人才储备、工艺积累和产业链协同。 当被转移的技术红利耗尽,而本土创新能力又未能跟进时,所谓的出口暴涨终将沦为昙花一现。 对于中企而言,这既是市场风险,也是技术保护意识觉醒的契机——在全球化合作中,如何平衡技术输出与核心利益保护,将成为未来对外投资的重要课题。
印度电子产品出口暴涨!新德里督促中企转让技术,看起来见效了 印度《经济时报》最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2 14:50:47
0
阅读:194
那天
这个是自己骗自己吗。豪无底线的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还要自己催眠自己。
爱我中華
中企这不是卖国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