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2年,王亶望被抄家,当乾隆检查抄来的物品时,发现一件四条腿的裤子,上面绣满鸳鸯,乾隆不解地问侍从是什么东西,侍从硬着头皮演示了裤子的用法,羞得乾隆满脸通红,当时就大发雷霆:“不知羞耻!”下令严惩王亶望。
有朝一日,乾隆皇帝在抄没王亶望家产时,拾起一条四腿裤子,绣满鸳鸯。他看不明白,侍从只能硬着头皮演示穿法,弄得皇上满脸通红。乾隆震怒,怒斥“不知羞耻”,当即下令严惩王亶望。这条裤子背后,除了奇趣,更藏着一个编织权力与情欲的贪腐大案。
时间追溯至1774年,乾隆批准在甘肃恢复“捐监”制度,即允许贫困地区捐粮换监生身份。表面是赈灾计划,背后则是贪官与朝野的利益网络。
王亶望,这位出身名门的浙江布政使,被派往甘肃主持。地方人口稀少、物资匮乏,他却在半年内“大量募捐”,把应收谷物转为白银,金额惊人。一石粮食改为超过四十两白银,再加手续费,砍成一笔巨款。
乾隆曾亲自批阅奏折,最初以为甘肃危难重重,需要捐监救急。但随着甘肃的粮仓储备异常丰富,与气候、人口不符,他提出疑问。大臣阿桂入川监督,又带回多份材料指向王亶望及其同党的大额私吞。消息传到京城,乾隆决定彻查,出动湖广巡道陈辉祖等人,进行实地抄家与调查。
调查显示,不只有王亶望,各级官员相互勾结,谎报赈灾矿藏,侵吞赈灾粮上百万石。牵扯面扩展至道、府、州多位官僚。案发当年,乾隆下令抄家追缴,还刑部和都察院严查。李侍尧、袁守侗等人曾报告粮仓真的满载,但乾隆不惜动用全国资源,全面翻查,誓要惩治腐败。
这场冒赈案最终揭开全国贪腐冰山一角。追缴赃银数百万两;判刑死囚52人,包括总督勒尔谨、布政使王廷赞等;株连下级千余人。王亶望本人,也因涉案被斩首。
抄家时,赏赐照例包罗万象。金银器皿、古董、珠宝、书画、燕窝,应有尽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奇怪的裤子:前后各两腿,绣着精美鸳鸯。乾隆根本没见过,侍从不敢回避,只得现场演示如何穿进两条腿。
这场面让皇帝尴尬,又愤怒:身为官员竟如此不得体,竟把奇异服饰公然摆在府库,根本不顾礼仪。
这条鸳鸯裤并非普通衣物。据后世考证,本是一种奢艳另类服饰,王亶望平日用于与歌妓吴卿怜私会。吴卿怜是其嫡妾,一度深得宠幸,府中流传他们曾在卧室挂对联,戏称“色即是空,空即色”。鸳鸯裤成了两人调情的象征。
裤子呈两条裤筒设计,降低亲密穿衣的尴尬,颇具玩笑意味。
乾隆认为,这不是什么个人情趣,而是一种恬不知耻的荒淫行径,公然践踏官府肃穆风纪,败坏官场清誉。
见之便戳穿、斥责,即发飙令抄,那一刻不仅是换衣服的仪式,更是一场羞辱的象征性审判。鸳鸯裤从私密卧室被搬出,变成公审场景;从宠爱信物被定性为丑恶行径。
整件事中最戏剧的是乾隆当场勃然大怒。在那瞬间,他看到的不只是裤子与绣鸳鸯,而是权力滥用与礼制坍塌。政治品格、道德底线、统治仪态,都被一条裤子揭穿;傲慢、自恋、膨胀,都被它戳痛。就凭这一条裤子,王亶望不只是人格被羞辱,政权也被象征性拆解。
案件判决后,相关物件移入宫中仓库。鸳鸯裤被焚烧,命令刻写成文字,在官场营造“张扬无耻必刑”的氛围。乾隆接下来的数年里,也多次引用此案,用以震慑官员贪腐情欲泛滥。
如果说冒赈案是金钱贪腐的制度漏洞,那么鸳鸯裤就是情欲贪腐的审判图证,成为清代官场的警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