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他一人歼敌400余人,立下汗马功劳,复员时却因工作人员写错一字,苦干33年临时工,直到退休后,老英雄的英勇事迹才终于被曝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21岁的蒋诚从重庆合川县一个贫苦农家走出来,走进了部队的大门,他没读过几年书,但明白参军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所在的新兵连很快转入剿匪部队,在战斗中他逐渐展现出过硬的军事素质,尤其擅长操作重机枪,不到一年,他就被选拔为机枪手,担任连队火力支援的重任。 1951年3月,蒋诚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进入朝鲜战场,那时的战场上,美军空中优势明显,志愿军常常在美军的飞机轰炸中守住阵地。 在敌人的火力下,蒋诚依然稳稳操控重机枪,压制敌人步兵进攻,为阵地上的战友争取了宝贵的反击时间,他逐渐成为连队的骨干力量,打得准、沉得住气、能熬得住苦。 1952年10月,志愿军发动上甘岭反击战,蒋诚所在的部队被部署到537.7高地最前线,敌军火力密集,几乎把整座山头削低了数尺,战壕被炸成断裂沟壑,泥土里混着血肉和弹片。 连续多日的激战中,连队伤亡惨重,最后全排只剩下几人能动,蒋诚守着那挺重机枪,寸步不离,他用尽全部弹药,换过三根枪管,一次又一次压制敌人的进攻。 某天,美军战斗机低空扫射,高地暴露在机枪与炸弹的火力之下,蒋诚用机枪向天空射击,在一次精准扫射中击中了敌机油箱,飞机拖着黑烟坠入山谷。 这是一次极为罕见的战果,步兵用重机枪击落敌军飞机,在整个战役中几乎没有先例,在阵地上坚守到最后一刻,他的腹部被弹片撕裂,肠子流出。 他用绑腿和泥巴胡乱裹住伤口,仍继续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波进攻被击退,事后战场统计,他所在的火力点前堆满敌军尸体,达四百余具。 战斗结束后,蒋诚被授予一等功,伤愈后,他带着立功喜报退伍,根据政策,喜报一份寄往部队,另一份寄回家乡以便安排工作。 可是,信封上的地址被写成“兴隆乡”,而不是他的家乡“隆兴乡”,邮政人员按信件投递,找遍全县无果,只能原封退回。 蒋诚回乡后,没有被分配正式工作,他也没有主动说明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劳,只拿到了蚕桑站的临时工证。 他穿着退伍时带回的旧军装,把喜报和军功章锁进箱底,再也没有向人提起,他每天起早贪黑,在烘茧房一干就是几十年,站里实行计件工资,他干得最多,却从不争抢名额,也从不抱怨。 1983年,乡里准备修一条通往永兴的土路,工程刚开始两个月,公社通知没法继续拨款,百余民工准备放弃,蒋诚没有犹豫,跑到信用社,用“人民功臣”的身份担保,贷款2400元。 他没有对家人说,自己慢慢还了八年,直到最小的儿子工作后才知道这笔债务,他卖掉了儿子的新婚房,替父还债,儿媳因此离家出走,两口子借住在岳父家好几年。 蚕桑生产最忙时,他连轴转几天几夜,手掌裂口都不舍得休息,他的妻子病重时,他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 家中三口人穿旧衣,常年赊账,年终等卖茧收入还账,他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吃的是冷饭,穿的是补丁裤,从不声张。 1988年,合川县编修县志时,师范学校的王校长在档案堆中发现一封发黄的退件,寄件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收件人蒋诚,地址为“合川县兴隆乡”。 退件理由是“查无此人”,王校长敏锐地察觉到问题,顺藤摸瓜找到了隆兴乡的蒋诚。 此时,他正趴在茧堆里,挑选霉变蚕蛹,王校长将消息反馈给县里,政府立刻核查,确认蒋诚确为一等功臣,并为他补办工龄与待遇。 消息传开,全站职工这才知道,这位从不张扬、每天修理自行车的老工人,曾是上甘岭的英雄。 政府安排了补发工资与相关优待,但蒋诚只接受了转正,其他一概推辞,他继续留在蚕桑站,一如往常地干活,照样穿着洗白的旧军裤。 他不愿接受采访,不登台领奖,也不让后代张扬,他说过,能活着已经是幸运,阵地上牺牲的战友才更值得被记住。 到他晚年,才陆续获得“最美退役军人”“道德模范”等荣誉,但他始终低调朴素,不改初衷。 他的一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个写错的地名让喜报迟到了三十多年,但他的事迹没有被掩埋,他用沉默诠释了英雄的本色,也让人看见,真正的伟大常常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广网——老兵不老 军魂永存 一等功臣蒋诚的传奇人生
1951年,志愿军447团一位营长正要处决临阵脱逃的副连长时,指导员以"需先向上
【5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