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十年后,一位老人被送往医院,这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夏天,北京的一对老夫妻突然失联,他们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在深夜悄悄离家,带着几本教材和一些生活用品,坐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 儿女起初以为父母只是外出旅行,但很快发现他们失去了所有联系,十年里,没有电话,没有探访,只有偶尔寄回的一封封信,简单写着近况,没有地址,没有线索。 直到2015年,一位身份不明的老人被紧急送进贵阳的一家医院,才揭开了这对夫妻失踪多年的真相。 朱敏才,曾是中国驻尼泊尔的外交官,长期从事外事谈判与经济合作工作,处理过多个国家事务,他的妻子孙丽娜,是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带出过许多高考尖子生。 按理说,两人退休后可以在北京安度晚年,但一段关于山区教育困境的新闻片段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那天晚饭后,朱敏才看完电视里的贵州山区学校现状,久久未语,不久,他和孙丽娜做出决定,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贵州支教。 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亲人,也没有申请组织安排,而是通过自己的渠道联系上了贵州望谟县教育部门。 当地教育部门得知两人年龄较大,不愿承担额外负担,只表示如果自带物资并自理生活,就可以安排教学工作,他们接受了这个条件,从此切断与城市生活的联系。 第一站是望谟县尖山村的小学,那是一所坐落在半山腰的学校,只有两间教室,几十个学生分两个年级混合上课,孩子们大多来自附近村寨,每天步行几公里山路来上学,有的甚至要走一个多小时。 学校条件非常简陋,课桌是用旧木板拼成的,椅子高低不一,黑板则是从旧屋拆下来的门板,初到学校时,没有接待,也没有安排,村干部带着几位村民围着他们看了许久,才明白他们是来教书的。 他们在教室里住下,晚上用干树叶铺床,白天开始教学,朱敏才教语文和数学,孙丽娜教英语和自然,他们自带教材,自己制定教学计划。 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半准备上课,七点正式开始教学,一直上到中午,午饭简单解决后继续备课、批改作业,他们没有休息时间,也不设午间休息,孩子们能学多少就教多少。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朱敏才亲手画地图、制作图表,孙丽娜利用晚饭后时间,为学生梳头、剪指甲,有的孩子生活习惯差,他们就手把手教。 因为孩子们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两人用录音机一遍一遍播放正确发音,课后单独纠正,孩子们从最初不会坐姿,不懂拼音,到后来能流利朗读课文,写出整齐的作业,他们一一记录在笔记本里。 他们带来了规范、带来了方法,也带来了耐心与坚持,他们不敷衍任何一节课,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孙丽娜患有严重风湿,阴雨天常常疼得难以下地,但第二天照常撑着木棍去上课。 朱敏才血压一直偏高,却从不肯缺课,他们的积蓄全部用在教学和改善学校环境上,有一次为了买教具,朱敏才独自背着几十斤重的箱子,走了几公里山路。 他们从未向外界透露行踪,直到当地一位年轻教师无意中将两人的照片传上网络,引起媒体关注。 但朱敏才夫妇谢绝所有采访,只希望学校能收到实质支持,消息传开后,有企业捐赠器材,有学生家长义务修缮校舍,他们亲自监督使用每一笔捐赠,确保全部用在教学上。 支教第十年,朱敏才在讲台上突然晕倒,学生们跑出教室求救,村医赶到后立刻安排送往医院,医生因他身份特殊,向有关部门报告,很快外交部方面得知消息,曾经的同事赶赴医院探望。 朱敏才被诊断为脑出血,昏迷多日,病情严重,医院走廊挤满前来看望的人,有记者、官员,也有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一个曾受他们帮助的学生,已成为当地公务员,匆忙赶来,只为守在病房门口。 他昏迷的日子里,孙丽娜一刻不离,每天为他擦身体,读教材,播放学生的朗读录音,朱敏才最终醒来,但语言能力与行动能力严重受损,无法继续教学,他坚持让妻子重返学校,孙丽娜料理完后事后,回到尖山小学继续授课。 2022年,朱敏才病情恶化去世,生前留下遗愿,希望将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不举办仪式,也不接受纪念,他的去世消息传回学校,孩子们在那一节课中集体默哀,整整一节课无人说话。 孙丽娜没有带走丈夫的遗物,只将一本教学笔记放在讲台上,她依然带班、排课,甚至亲手修补教室门板。 有人劝她回城,她说孩子们还没准备好中学的课程,自己还没教完最后一课,每年开学前,她仍会走遍村里孩子的家,确认他们是否返校,她的背影,成了村小门前最熟悉的身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退休外交官夫妇放弃在京生活多年坚持山区支教
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音
如梦菲记
2025-07-17 10:54: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