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临别时,突然和毛主席提了一个请求:想要一幅毛主席的墨宝,毛主席大手一挥,给尼克松写了三个成语,分别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时,提出想要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一幅墨宝作为纪念,那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访问,是中美两国冷战时期破冰的开始,双方都明白这一步走得并不轻松。 美国在越南战场陷入泥潭,国内经济面临压力,苏联在全球扩张,美国需要中国平衡苏联的力量。 中国则长期遭受封锁,需要缓和外部压力,打开对外交流的大门,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访问接近尾声的时候,尼克松在准备登机离开前向中方提出了想要一幅毛主席墨宝的请求,毛主席答应了,托人把写好的字送到机场。 纸上写着三个成语:“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这十二个字简单明了,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多余的修饰,看上去只是寻常成语,实则颇有深意。 “老叟坐凳”字面是一个老者坐在板凳上,平静安稳,毛主席当时已接近八十岁,身体不好,但依旧掌握国家大局,这四个字写得平和,也有自嘲的味道,像是说自己年纪大了,坐着看世界风云。 但这不是软弱或退让,而是展现出经历风浪后的从容和定力,中国在经历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挫折,依旧坐得住板凳,坚持自己的道路,不随便动摇,这幅字提醒对方,中国不是可以轻易摆布的角色。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老的神话意象,讲的是嫦娥吃了灵药飞上月宫,这四个字带有浪漫色彩,但背后也有中国当时的发展意志,新中国虽然在经济上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在追求独立自主的科技进步。 1960年代末,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证明了不靠外援也能走自己的路。 写下“嫦娥奔月”,不仅是文化象征,也是在展示中国追求现代化、敢于探索的决心,宁可孤独守月,也要自立自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 “走马观花”指骑马看花,匆匆而过,停不下来细看,尼克松此行虽然历史意义重大,但时间紧张,行程紧凑,短短一周里,走访了北京、杭州、上海,安排周密,却注定只能看到中国精心准备的一面。 毛主席写下这四个字,既是提醒对方,这次访问只是个开始,双方接触还只是表面,真正要了解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深入,这个成语并没有冷嘲热讽,而是一种直白的现实评价。 这三个成语加在一起,就是一份非常中国式的回答,没有直接说教,却留足了让对方思考的空间,美国人得到这幅墨宝后并不是完全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据说尼克松回国后请教了不少中国问题专家,都试着去解读,给出了各种版本的解释,有的说老叟坐凳是说美国稳坐世界霸主位置,有的说嫦娥奔月暗指中国的航天计划,有的说走马观花是在讽刺尼克松访问匆忙浅尝辄止。 这些解释或多或少都能说通,却也未必能完全囊括毛主席的本意,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这十二个字显得意味深长。 中美关系几十年断绝往来,突然打破坚冰,背后既有共同利益的驱动,也有深深的戒心,尼克松来访是双方关系的破冰之旅,但距离真正的互信还差得远。 这幅墨宝既是礼物,也是提醒,它告诉对方,中国看得清自己的位置,有耐心坐板凳,也有志向探索未来,同时不希望对方只是走马观花地看待这片古老的土地。 这十二个字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含蓄,也映射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坚定立场,它没有过多修饰,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五十年过去,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步伐回答当年的那份期待。 今天的人们再看那幅墨宝,或许能读出更多层次的含义,但它最根本的精神依然是:坐得住,敢追求,不浮躁,不被看穿,毛主席在临别时留下的这份墨宝,是一份特殊的外交礼物,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从《毛泽东年谱》中感悟伟人伟力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临别时,突然和毛主席提了一个请求:想要一幅毛主席的墨
如梦菲记
2025-07-16 16:54: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