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地下党被处决前婉拒房东送的断头饭:“我吃不下”,房东弯腰轻声说:“这碗饭你必须吃,还得慢慢吃、好好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秋天,淮安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阴雨连绵,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泥土和稻草的气味,村子北头的一户人家门口,几名民兵押着一个双手反绑的男人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旧布衣,脚步踉跄,脸上有泥水和伤痕,身形瘦削却不显虚弱,院子里有几只鸡扑棱扑棱躲开,房东站在门边不动声色地看着。 这个人叫李凤岐,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工作者,他原是河南人,早年随家人逃荒到了山西,家境贫寒,只靠挖野菜、打短工糊口。 年少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游击队宣传抗日的演讲,心里像是被点燃了火,便执意要参加革命,他认了几个字,会看地图,也跑得快,后来被派到敌后做情报传递,是个很能干的人。 那年,他被组织派到江苏淮安地区,假扮成一个走村串镇的小贩,专门打听国民党军队调动的消息,他白天在集市上摆摊卖针线,晚上偷偷记录军车进出的时间,遇到熟人打个照面,眼神一对,情报就传了出去。 一个月里,他跑遍了好几个村镇,把敌人设防的动向一条条整理清楚,准备带回交给接头人,可临近回撤那天,他在马场镇边上的小路上被一伙民兵拦下。 那条路泥泞狭窄,他避让不及,被人认出不像本地人,又不愿细说,只能强行应对,他不想暴露身份,可这些人眼毒得很,逼问几句见他神色不对,就动手绑了他。 民兵把他押到村里的一户人家,就是吴必荣的屋子,这人年纪不大,种地打柴为生,是村里出了名的实在人,他见李凤岐的那一刻,眼皮动了一下,但很快低下头,接过绳子,把人关进了他家的柴房。 那时候天快黑了,屋里屋外都潮,柴房里一地破瓦,角落堆着杂物,李凤岐被绑着靠在墙角,身上被雨水浸透,一句话没说,眼睛盯着房梁。 第二天中午,村里那几个民兵又来,说审不出什么,干脆把人处了,吴必荣站在门口,点了一支烟抽了两口,然后回屋去煮饭,半个时辰后,他端着一只粗瓷碗走进柴房。 碗里是热腾腾的高粱米饭,夹杂着些萝卜干和咸菜,饭上还冒着热气,他看了李凤岐一眼,蹲下来把碗放在他面前,转身走了出去,外头的几个民兵在树下说笑,喝着茶,没人留意这边。 李凤岐原本没心思吃,但低头时看见那饭底露出一小块黑影,他用筷子拨了拨,是一块打磨过的薄铁片,约三寸长,边缘锋利。 他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他低头扒饭,动作不快不慢,眼神始终低垂,吃完后,他把铁片攥在手心,侧身躺下,把碗轻轻放到一边。 下午,几个人轮换着守着柴房,吴必荣一边往灶膛里添柴火,一边找借口和他们闲聊,说今晚可以喝点酒压压惊,又说明天还得去镇上交差,不如早点歇着,守夜的人没太在意,说他多话,就笑着答应了。 夜里,月光淡淡地照进柴房的一角,李凤岐侧身躺着,手上的绳子已经被磨得松动,他用铁片慢慢割着,手腕上渗出血,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点声响。 等到外面动静小了,他轻轻把绳子解开,用手指擦掉手上的血痕,他从柴堆边摸出一件草衣披上,轻手轻脚地推开柴房后门。 院子外是一片田埂,远处能听见狗叫,他猫着腰,顺着小道往村外跑,一路踩着露水和落叶,快到村头时,他听见远处有人喊叫,民兵发现他不见了。 他不敢回头,加快脚步,拐进村边的坟地,那里杂草丛生,坟头歪斜,大多数人白天都绕着走,他趴在一座新坟后,泥土湿漉漉的,透着股寒气,他不敢睡,靠着坟头直喘气。 后半夜风大,天上的星星被云遮住,村里人来找过一圈,到了坟地口就停下了,有人说那地方不干净,别进去惹事,另一个说他多半已经吓死了,没人敢再追,骂骂咧咧地往回走了。 李凤岐一直等到天亮才动身,绕过村子北边的小河,翻过一座土坡,一路走到接头点,他到的时候已经脱力,鞋子早就磨破了,脚掌上全是血泡。 他把藏在腰间的情报取出来交给了接头人,那人看了内容后什么也没说,只递给他一壶水。 几个月后,部队按图索敌,突破敌军防线,拿下淮安,吴必荣没有离开那个村子,继续种地,也没提起那碗饭的事,李凤岐后来拒绝了调任,坚持留在基层。 他说那碗饭不是送行饭,是续命饭,活下来的人要把命花在正道上,那年头很多人不图名,只图能做点事,这一点他从未变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虎穴英雄李凤岐——晋城党史网
1947年,地下党被处决前婉拒房东送的断头饭:“我吃不下”,房东弯腰轻声说:“这
如梦菲记
2025-07-17 15:57: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