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

如梦菲记 2025-07-17 15:57:19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一位中国科学家在香港街头徘徊,身边只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手中仅剩几件换洗衣物和几封寄往美国的信。   他叫李景均,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遭遇学术上的巨大打击和生活的极度窘迫后,被迫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祖国,这一年,他四十岁。   1936年,李景均从天津出发,靠着家中东拼西凑的积蓄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遗传学,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就在群体遗传学这个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他提出的研究方法受到教授们的高度评价,还在学习期间完成了几项重要的学术成果,学业顺利之余,他与一位广东籍的美籍华裔姑娘结为连理,婚后生活安稳而宁静。   1943年,中国正深陷战争泥淖,许多地方沦为战场,李景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带着妻子毅然决定返回祖国,他们从旧金山出发,经印度、缅甸,最后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云南。   这条路崎岖难行,战火连绵,一走就是五个月,旅途中,夫妻二人经历了极大的艰难和痛苦,抵达广西大学时,李景均已明显消瘦,但他没有停歇,立即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   抗战胜利后,李景均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年仅三十四岁,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他讲授摩尔根遗传学理论,指导学生做实验,同时开始撰写学术专著。   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他靠着手抄资料,翻译文献,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群体遗传学的教材,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开始大力推广苏联引进的米丘林学说,对摩尔根遗传学的批判愈演愈烈,李景均教授的课程被叫停,实验室也被限制使用。   他撰写的新著《遗传学原理》刚刚印刷完毕,便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成批书籍被送去造纸厂处理。   与此同时,他的收入骤减,每月仅发四十斤小米以维持生活,妻子曾抱着高烧的孩子到医院求医,却因为交不起挂号费,只能在门口无助地坐着。   李景均多次向相关单位反映情况,试图说明自己工作的科学性,但都没有回应,他联系其他学校谋求出路,也没有成功。   在学术空间被封锁、生活陷入困境的背景下,1952年春,他带着全家以探亲为名离开北京,经天津、广州,最终抵达香港。   那时他已无稳定收入,也没有合法身份,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开始给美国的同事写信,请求帮助。   这批信件中有一封寄到了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约瑟夫·穆勒的手中,穆勒早年曾在中国短暂工作过,深知李景均的学术价值,他在读完信件后,立即行动起来。   他不仅亲自为李景均的著作写推荐信,还动用自己在美国学界的影响力,多方联系,为李景均争取前往美国的机会,他还致信美国国务院,请求为李景均一家提供合法入境许可。   最终,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发出正式聘书,邀请李景均担任研究员,在穆勒的帮助下,李景均全家顺利获得签证,得以前往美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到达美国后,李景均重新投入遗传学研究,在群体遗传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在医学临床试验中率先引入随机与双盲原则,这一创新大大提高了医学研究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曾担任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发表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   他在北大撰写的《群体遗传学导论》也在美国正式出版,被多所高校采用为教材,他将多位国际遗传学大师的研究成果系统整理,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同行的高度评价。   1980年代,中国重新评价李景均的学术贡献,他的书籍重新出现在高校图书馆中,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   北大农学院旧址的展览馆里,他亲笔书写的手稿静静躺在展柜中,纸页泛黄,边角磨损,字里行间依旧透露出他当年对科学的坚持。   2003年,李景均在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一岁,他一生中经历了战乱、批判、流亡与重生,但始终没有离开他挚爱的遗传学研究。   他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一个科学家的命运,也折射出一个时代对待人才的态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曾被否定的知识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他用一生为科学坚守的精神也被后人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科学网——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