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

如梦菲记 2025-07-17 15:06:14

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神”,如何吃苦!可美国却没有什么反应,而是把他们带到农场参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郭凤莲作为中国农业代表团的一员,第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那一年,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农村的发展也处在十字路口。   郭凤莲来自山西昔阳大寨村,是当时家喻户晓的“铁姑娘”,因为她年轻时带着一群女青年修梯田、挖水渠,被视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   这次随团访美,她肩负着展示中国农民奋斗精神的任务,也希望向外界传达“大寨精神”。   她在美国非常认真地宣传大寨的做法,她向各类农业专家、学者、媒体人员详细介绍了大寨村的农业经验。   她说村里原本山地贫瘠,干旱频发,没有机械,没有外援,全靠人挑肩扛,靠集体力量改造土地,一点点筑出梯田,解决了粮食问题。   她讲他们如何挑石填沟、修建蓄水池、用扁担一筐筐搬土筑地,还说过苦日子的时候,一家人吃玉米糠糊糊,一年几乎没有新衣服穿。   她不怕说这些事,因为在她看来,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和顽强的意志,造就了大寨的成功。   她满怀信心,希望这些经历能引起美国人的共鸣,能引起他们的敬佩,但是她没有料到,对方的反应很平静,他们听得很有礼貌,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也没有过多赞叹。   郭凤莲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掌声,更多的是微笑和点头,她一开始有些不理解,但她还是坚持把故事讲完,她一直以为,只要能吃苦,就什么都能干成。   过了几天,美国方面安排代表团去当地的农场参观,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现代农业,当他们走进密苏里州的一个大型家庭农场时,她感受到一种陌生的震撼。   农场面积很大,却看不到多少人,地里没有人弯腰除草,也没有人背着水桶浇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大型农机。   播种、施肥、灌溉、收割,都靠机器完成,一台机器走过,几百亩地就收拾好了,农民不再是低头弯腰的样子,而是坐在驾驶室里看仪表盘。   她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什么话也没有说,那一刻,她的心情很复杂,大寨人靠肩膀和双手修了梯田,累得腰酸背痛才换来一点收成,而这里,机器几小时就能干完几百人几天的工作。   她不是嫉妒,也不是气馁,而是意识到两种方式之间的巨大差距,她开始明白,农业的发展不能只靠吃苦。   她想起了大寨里那些人挑土时磨破的肩膀,想起了水利工程中每一筐石头的重量,再一对比眼前轰鸣的收割机和整齐划一的操作系统,她沉默了。   这次美国之行对她触动很大,回国之后,她没有急着表态,但她心里开始发生变化,以前她坚信靠苦干就能改变命运,现在她开始思考技术的力量。   几年后,她被调到县里工作,暂时离开了大寨,但她没有忘记那次在美国看到的农场。   1991年,大寨村民联名请她回村,她答应了,她回到村里,看到村民生活艰难,集体经济也陷入困境,她下定决心要做一些改变。   她组织村干部开会商量,决定搞多元产业,她带人到外地考察,引进设备,建起水泥厂和羊毛衫厂,村里人一开始不理解,说大寨是种地的,办工厂不是胡来。   但她坚持做下去,几年后,工厂盈利,村里收入翻了几番,她还推广农田机械化,引入小型耕种设备,在灌溉方面也效仿美国农场,搞起了喷灌系统,解决了旱季缺水问题。   她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还尝试发展乡村旅游,让外地人来参观大寨的梯田和历史展览。   她没有丢掉“大寨精神”,但她给它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她看来,吃苦不等于守旧,奋斗也不等于一成不变,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农村要发展,既要靠勤劳,也要靠智慧。   她不是抛弃了过去的价值观,而是根据时代需要进行了调整,从她回村到21世纪初,大寨村的经济总量增长了几十倍,村民不再靠天吃饭,生活变得稳定而多元。   郭凤莲的这段经历,是中国农村几十年来变革的缩影,从靠人力修地,到用科技管理田地,从集体劳动的统一口号,到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大寨也从一个贫瘠山村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1978年那次美国之行,并没有当场改变郭凤莲的思路,但它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多年以后,她用行动回应了那次“没有掌声”的演讲,把吃苦的精神转化为发展的大计,她没有说太多话,也没有否定过去,她只是悄悄地做出了改变,这才是真正有分量的“大寨经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共产党员网——传奇人物: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