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名18岁的女孩被人贩子以2700元卖给了一位放羊人,洞房当晚,女孩紧张地蜷缩在角落里,浑身发抖,没想到后来她竟成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18岁的郜艳敏准备离开家乡去打工,她是河南许昌农村的女孩,家里条件差,兄弟姐妹多,父母靠种地为生,她读完初中就没有继续念书,在家干活帮衬家里,后来想着能多挣点钱,就决定去外地打工。 那天她来到石家庄火车站,人生第一次离开村子,带着一颗忐忑的心,车站人来人往,她手握着打工地址,迷迷糊糊地在人群里找方向。 两个陌生妇女热情地搭话,说认识路,还说那里正好有厂子招工,她本就没什么主意,又是第一次出门,信了她们的话,她不知道,从她跟着那两个妇女上车那一刻起,命运已经改了道。 车一路向山区开去,她开始觉得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下车后她被带进了村里的一间屋子,门一关上,她就再也走不出去了,几天里,她被反锁在一个小黑屋里,吃不饱,睡不好,每天都惊恐不安。 有人来看她,眼神冷漠,交谈时的内容她听不清,只记得2700元这个数字反复在耳边响着,她被以这个价格卖给了一个放羊的汉子,对方年纪比她大十几岁,家里穷,没媳妇。 被带进山沟沟后,她彻底绝望了,她试图逃跑过几次,但对山路不熟,每次都被抓回来,她也试过拿绳子、喝农药,但都没有成功。 村子封闭,没有人关心她的感受,她想写信回家,但没有纸笔,没有邮局,连个外地人都见不着,她的世界一下子从广阔变得狭小,只剩下四面墙和一条小路。 后来她怀孕了,有了孩子,她变得更沉默,丈夫不常说话,也不打她,但也没有感情可言,她每天干活,照顾孩子,心里始终惦记着家。 孩子大一点后,她提出想回一趟娘家,对方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在家人劝说下勉强点头。 她抱着孩子回到了河南老家,父母见到她时,已经苍老了许多,母亲的眼睛因多年的哭泣几近失明,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 她哭着求家人让她留下来,可父母只叹气,说家里实在帮不上她什么,回村过日子也是条路,她明白,自己的归途已经断了。 回到下岸村后,她听说村小学没有老师,孩子们都在家里待着,村干部上门劝她去代课,说她是初中毕业,是村里最识字的人了。 她起初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答应试试,她带着自家孩子,走进了那间只有几张课桌、糊着塑料布的教室。 起初只有几个孩子,都是邻里家的,年纪参差不齐,她白天上课,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备课,把自己初中的书翻来覆去地看,尽量讲清楚每一个知识点。 没有教材,她就自己写;没有练习题,她就自己编,每次她讲完课,孩子们都围着她问问题,那些小脸脏兮兮的,眼睛却亮亮的。 渐渐地,村里人开始对她改观,以前见到她总是躲着,现在都会点头叫一声郜老师,她也不再只是一个被“买来”的女人,而是有了一份自己的位置和尊严。 这些年里,她一个人教语文、数学,还教简单的英语和唱歌,没有粉笔了她自己去买,孩子们没本子她也尽量帮着凑。 工资微薄,有时候几个月才发一次,她从来没抱怨,她说自己不指望孩子们都能考上大学,但只要能识字、会算账,就能少吃点亏。 2005年,有个摄影师来村里采风,拍下她和学生们上课的情景,照片被传到网上,她的故事很快引起关注。 媒体来了,奖项也来了,2006年她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有人劝她离开村子,说会给她安排工作,找律师帮她翻案,也有人愿意资助她和孩子搬到城里生活。 她没有答应,她说这些年教书,让她心里安定下来,她虽然曾被命运逼入绝境,但这些孩子的笑脸是她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 公路修通了,网络也进村了,日子变好了些,她还是每天拎着小包,准时去学校上课,教室粉刷了一遍,桌椅也换了新的,她站在讲台上,黑板上写着整齐的字,孩子们读书声在山谷里回荡。 她的头发白了不少,但她的眼神依然专注,她知道,这条路她可能再也走不出去,但她教过的孩子,会走出这座山,她改变不了自己被拐卖的命运,但她用一支粉笔,打开了无数个孩子通向未来的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三联生活周刊——郜艳敏,人生跌宕
1994年,一名18岁的女孩被人贩子以2700元卖给了一位放羊人,洞房当晚,女孩
如梦菲记
2025-07-17 11:53: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