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堪称死战第一人的富察·明瑞,在遭受五万缅军包围之际,亲自率领三百满洲兵负

古往趣话社 2025-07-15 17:10:59

大清帝国堪称死战第一人的富察·明瑞,在遭受五万缅军包围之际,亲自率领三百满洲兵负责断后,最终战死沙场。 那是乾隆三十三年的冬天,孟密土司的地盘上瘴气弥漫,明瑞的征缅大军已经断粮三天。他身上的铠甲被缅军的火枪打穿了三个洞,左臂的伤口缠着浸血的布条,每挥动一下佩刀,都能感觉到碎骨摩擦的剧痛。身后的三百满洲兵,个个脸上糊着泥和血,却没人敢后退一步——他们是镶黄旗富察氏的子弟,是跟着明瑞从伊犁一路打到缅甸的死士。 明瑞本不必走到这一步。他是傅恒的侄子,乾隆的内侄,标准的天潢贵胄。当年在伊犁平定准噶尔,他率两百骑兵追着叛军跑了三天三夜,斩将夺旗,乾隆赐他"一等诚嘉毅勇公",说"明瑞之勇,胜似当年岳钟琪"。这次征缅,他主动请缨,说"缅甸蕞尔小国,何足惧哉",带着一万五千精兵就下了云南。 开头确实顺风顺水。他攻克木邦,拿下蛮结,缅军望风而逃。当地土司捧着金银来降,他却把金银分给士兵,说"等打赢了,朝廷的赏赐比这多十倍"。可他忘了,缅甸的雨季比刀枪更可怕。七月的雨水把山路变成泥沼,粮草车陷在半路,士兵们只能挖野菜充饥,不少人染上瘴气,上吐下泻,连弓弦都拉不开。 缅军看出了破绽。他们不再正面交锋,只是远远跟着,用小股部队袭扰粮道。明瑞派去求援的使者,要么被缅军截杀,要么在热带雨林里迷了路。等他意识到不对劲时,五万缅军已经像铁桶一样,把他困在了小孟育的山谷里。 夜里,明瑞坐在篝火旁,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缅军据点),突然笑了。他对身边的侍卫说:"你看这地形,像不像伊犁的果子沟?当年我们就是在那儿反败为胜的。"侍卫没敢接话,他知道将军是在给自己打气——果子沟有援军,这里只有死路。 突围的命令是黎明前下的。明瑞把剩下的五千士兵分成两队,让副将额勒登额带着主力往云南方向突围,自己则选了三百精兵,要"把缅军引到相反的方向"。有人哭着劝他:"将军,您是主帅,该走的是您!"他拔出佩刀,砍断身边的树枝:"我是富察家的子孙,哪有让士兵送死自己逃命的道理?" 战斗从清晨打到正午。缅军的火枪像雨点一样泼过来,满洲兵的骑射在密林里根本施展不开,只能结成方阵,用腰刀和长矛对抗。明瑞冲在最前面,佩刀砍卷了刃,就夺过士兵的长枪,枪杆断了,就用拳头砸、用牙咬。他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血顺着铠甲的缝隙往下滴,在地上汇成小小的溪流。 有个缅军头目认出了他的将军铠甲,大喊着"活捉明瑞有重赏",带着人扑上来。明瑞侧身躲过砍刀,反手将对方的喉咙刺穿,却没注意身后还有人举着火枪瞄准。"将军小心!"一个叫萨克达的士兵扑过来挡在他身前,子弹打穿了士兵的胸膛,也擦伤了明瑞的后背。 明瑞抱着萨克达渐渐冰冷的身体,突然想起出发前母亲给他的平安符,现在还揣在怀里,已经被血浸透了。他站起身,对着剩下的士兵喊道:"富察氏的儿郎,跟我杀出去,让这些缅甸人看看,大清的兵不是好欺负的!" 最后的冲锋像一场悲壮的舞蹈。三百满洲兵跟着明瑞,唱着满洲的战歌,向着数倍于己的缅军冲去。明瑞的战马被打死,他就徒步厮杀,直到双腿被砍断,才靠着一棵大树坐下来。缅军围上来时,他已经不能动了,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佩刀插进自己的喉咙——他是乾隆的内侄,绝不能被活捉受辱。 消息传到北京时,乾隆正在圆明园赏牡丹。太监念奏报时,他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半天没说话。后来他下旨,追封明瑞为"果烈公",让画师画了他的画像挂在紫光阁,还亲自写了悼诗:"凡此皆忠荩,于今识姓名。"可额勒登额的援军迟迟不到的事,他却没再追究——或许他心里清楚,这场仗本就不该打,明瑞的死,是替朝廷的错误买单。 明瑞的灵柩运回北京那天,富察氏的族人在城外跪了一路。他的妻子瓜尔佳氏穿着素服,抱着他的牌位,眼睛哭得红肿,却没掉一滴泪——按满洲习俗,殉国将军的家眷,要像男人一样挺直腰杆。后来瓜尔佳氏给儿子取名"惠伦",教他从小练骑射,说"你爹死在缅甸,你将来要把他的刀拿回来"。 多年后,傅恒再次征缅,签订了和约。有人劝他把明瑞的尸骨运回国内,他摇摇头说:"明瑞是战死的将军,埋在他战斗过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归宿。"小孟育的山谷里,至今还有个土堆,当地百姓说那是"中国将军墓",逢年过节会去烧纸——他们或许不记得明瑞的名字,却记得有群穿着铠甲的士兵,在这里战到了最后一刻。 参考书籍:《清史稿·明瑞传》、《清高宗实录》、赵翼《檐曝杂记·缅甸之役》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古往趣话社

古往趣话社

一起趣话,畅聊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