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陈林被枪决,这个在玉米地旁水塘里结束生命的19岁女孩,生前最后听到的,是施暴者用树枝抽打水面的声音,陈林为了阻止她上岸求生,硬生生将一场强奸未遂变成了谋杀。 2024年7月25日,河南驻马店的乡间夏夜,晚风吹过树林,沙沙作响。 一个19岁的女孩低头看着手机,在小路边等着一辆能载她回家的便车。 谁知这条她走过无数次的路,竟会是人生的终点。 一辆电动三轮车驶来,车上的陈林刚喝完两斤白酒,酒精正一步步吞噬他的理智。 路过女孩时,他停下车,装出一副热心肠的模样,笑着问她怎么一个人在这儿。 女孩本能地警惕了一下,但看他语气温和,便也放下了防备,说天晚路偏,一直打不到车。 陈林左右看了看,见没人,就说自己正好顺路。 女孩没多想就上了车。 可车子没开多远,她就发觉不对劲,这车不是开往回家的方向,而是径直拐进了更深的树林。 她有些不安,开口问了一句是不是走错了。 就这一问,陈林伪善的面具彻底撕了下来。 他猛地刹车,一把将女孩拽下车拖进林子。 女孩拼命挣扎,陈林则两次死死扼住她的脖子,企图施暴。 在绝望中,女孩挣脱束缚,一边哭喊救命,一边跌跌撞撞地向外跑。 慌乱之下,她一脚踩空,掉进了路边的水塘。 掉进水里,本可能是一线生机,却成了她噩梦的开始。 陈林见她落水,非但没有停手,反而因害怕罪行暴露而起了杀心。 他折断塘边的树枝,对着水里的女孩不断抽打,一次次将试图爬上岸的她重新逼回深水区。 每一次抽打,都伴随着女孩的哭喊与哀求,直到她精疲力竭,脚下一滑,便再也没了动静。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沉寂在这片水塘里。 五天后,一个准备下地干活的农民路过水塘,看到水里漂着个东西,还以为是什么值钱的物件。 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具浮肿的遗体,吓得他魂飞魄散,扭头就跑,缓过神来后立刻报了警。 警方旋即介入,凭借现场遗留下的车辙印,迅速锁定了陈林。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案发后,这个凶手竟两次返回现场,企图破坏痕迹,伪造出女孩“意外落水”的假象。 不过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的所有狡辩都苍白无力,最终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此案的详情被揭露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是,第一审法庭却宣判了陈林的死刑缓期二年。 这个结果,受害者家属无法接受,关注此案的公众也感到不解。 死缓,意味着凶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那个19岁的女孩呢? 她母亲的哭诉字字泣血:“她才19岁啊!我女儿才19岁!必须让他偿命!” 家属的悲愤和坚持,推动了正义的下一步。 他们提出了抗诉,得到了检察院的支持。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终于在第二次审判中,将陈林判了死刑,并将其送上了最高人民法院。 到了2025年六月末,一颗子弹,结束了陈林邪恶的人生。 枪声之后,正义看似到来了,可什么都换不回那个叫闫某的女孩。 她的父母至今活在巨大的悲痛中,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如今只剩下压抑的思念。 民事赔偿可以弥补一些经济损失,却永远填补不了失去女儿的那个窟窿。 这起悲剧也引发了更深层的社会反思。 人们愤怒,继而追问,我们到底要如何保护每一个走在夜路上的普通人? 是增加巡逻,还是布设更多监控? 这些或许都对,但更根本的,是要让法治的威慑力深入人心,让任何人动邪念之前,都能想到那无可挽回的代价。 就像二审法官宣判时所说的:“正义的枪声,不只为终结一个罪犯的生命,更要击碎所有潜在的侥幸心理。让每一个夜归人,都敢在回家的路上低头看手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如今那片玉米地旁的水塘已经长满了芦苇,风吹过,像是低语,也像是警示。 陈林伏法了,可闫某再也回不来了。 这起案件提醒着我们,正义的实现不应如此曲折,而对生命的敬畏,本该是社会无需提醒的共识。
女孩,请不要输给那个瞬间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