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一方被击败才会彻底结束。俄罗斯前总理斯捷帕

经略简料 2025-07-15 12:07:34

仗打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一方被击败才会彻底结束。俄罗斯前总理斯捷帕申对外公开表示,关于乌克兰以及西方想要俄罗斯撤出新地区,扎波罗热,赫尔松,顿涅斯克,卢甘斯克几乎不可能。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早已没了商量的余地,似乎只有一方彻底倒下才能终结。 这不仅是残酷的现实,更是僵局背后的症结所在。 近日,俄罗斯前总理斯捷帕申的一句话,重新引爆了公众舆论。 他直言,乌克兰和西方想让俄军从扎波罗热、赫尔松、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这四个“新地区”撤出,纯属“政治幻想”。 这番表态,与其说是说给乌克兰听,不如说是划给西方的红线,更是讲给俄罗斯国内民众听的定心丸。 俄罗斯的强硬姿态,并非空穴来风。 毕竟早在2022年10月,这四个地区就已经通过修宪,被正式写入了俄罗斯联邦宪法,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克里姆林宫也随即确认,这就是国家的官方立场。 为了坐实这一切,俄罗斯下了血本,在当地修路、建房、发放护照,加速“俄罗斯化”进程,同时在军事上不断增兵,摆出了一副寸土不让的架势。 斯捷帕申作为政坛元老,他的话分量不轻,核心信息只有一个:别再指望俄罗斯会在领土问题上妥协。 而俄罗斯单方面的一锤定音,在乌克兰和国际社会看来,不过是一场非法吞并的闹剧。 基辅的立场同样坚决:俄军必须全部撤出,恢复到2014年前的边界。 这被视为乌克兰国家主权的底线,没有半点退路。 联合国也多次发声谴责,让这场冲突的政治底线变得异常坚固,几乎不存在任何回旋的可能。 政治上的死结,在战场上就成了血肉模糊的泥潭。 根据美国战争研究所的报告,尽管俄军目前控制着乌克兰约18%的领土,但顿巴斯地区的接触线已经连续八个月没有重大变化。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也透露,前线日均交火高达120到150次。 这种高频度的局部拉锯,清晰地表明双方都在为一丁点的战术优势付出惨重代价。 俄军在恰索夫亚尔等战略要地猛攻,试图撕开缺口;而乌军则在赫尔松方向艰难渡河,每一步都面临巨大风险。 第聂伯河这条天然屏障,以及俄军沿岸布下的“龙牙”反坦克桩和纵深15公里的雷区,让任何大规模行动都变得极其困难。 军事专家们普遍认为,战事正滑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消耗战逻辑。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的教授科什金分析,俄军眼下更注重“弹性防御”,通过局部反击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守住已占领的土地比盲目推进更为重要。 于是战场呈现出一幅诡异的画面:双方的每日战报都宣称取得辉煌战果,比如俄军一天内发动了17次营级进攻,或是摧毁了乌军几套“海马斯”系统,但整体战线却纹丝不动。 每一点微小的得失,都在悄悄影响着未来谈判桌上的筹码,也让和解之路越发渺茫。 打仗烧钱,这场消耗战也不例外。 俄罗斯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明年其国防开支将飙升至GDP的7.1%,创下苏联解体以来的新高。 另一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向G7喊话,每月至少需要50亿美元的援助才能勉强维持防线。 彭博社的分析一针见血:双方都面临着战争长期化带来的财政透支。 为了拖垮俄罗斯,西方的制裁大棒一轮接一轮,从冻结资产到能源禁运,确实给俄经济造成了冲击。 可是俄罗斯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崩溃。 它一边转向与中国、印度等国扩大贸易,一边依靠能源出口和内部调整,硬是扛住了压力,维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 这种经济上的韧性,反而成了冲突难以结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沉重的军事与经济压力之下,外交谈判陷入沉寂。 原定的多边会谈被无限期推迟,各方虽然都在呼吁和平,却拿不出任何能让双方接受的方案。 说到底,问题的症结清晰无比:俄罗斯坚持对四个地区的主权,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核心利益;乌克兰则要求恢复领土完整,将其视为民族存亡的底线。 当一方把吞并的领土写进宪法,另一方把收复失地视为国家尊严,这场没有退路的战争,除了把对手彻底打垮,还有第二条路可走吗?现在看来,应该不会。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