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不算是顶级阳谋?厦金大桥开工的时候,台当局是不同意的,但大陆这边还是正常推进,起点定在厦门思明区香山游艇会,一共修了19.6公里,主线有17.34公里直接通向翔安机场,另外还有2.27公里的支线。整座大桥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跨海部分是八车道,限速定在每小时100公里,连收费标准都早早定好了,整个工程一直没停过。 在海峡对岸,一座大桥正朝着金门的方向延伸。 工程的规模相当惊人:从厦门思明区出发,全长近二十公里,主线连接翔安新机场,并设有支线,按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造,限速一百公里每小时。 甚至连未来的收费方案都已公布。 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摆在台面上,施工从未停歇。 而吊诡之处也正在于此。 自项目启动以来,台当局便明确表示反对,金门方面也始终没有松口。 这就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一侧热火朝天,另一侧却冷眼旁观,仿佛它根本不存在。 那么这究竟是大陆方面的一厢情愿,还是另有深意的布局? 要看懂这座桥,不妨先回顾一件事。 过去金门长期受缺水困扰,大陆主动提议供水。 起初对岸也是百般推诿,用各种理由搪塞。 可是大陆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扎扎实实地把输水管道铺到了金门岸边。 结果如何?如今金门民众喝的就是大陆的水,而且用得十分自然,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这段经历,其实揭示了一种屡试不爽的模式:在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面前,实用主义终将压过政治立场。 厦金大桥的修建,也正是这套打法的延续。 当年的水管铺到了“家门口”,今天的大桥也修到了“岛门口”,至于何时接上,只看金门什么时候需要。 这便是所谓“阳谋”的精髓。它并非秘密行动,也不靠强行施压,而是将意图和行动全部公开。 大陆这边不藏不掖,甚至不屑于争辩。 即使你今天不同意,也无法从根本上阻碍项目的推进。 桥梁一步步向海中延伸,每一根桥墩的落下,不仅是工程节点,更像是一枚落下的棋子。 这种级别的大工程,其意义远不止于交通。 难道仅仅为了方便少数金门游客来厦门,就需要建一座八车道的高速大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它更深远的目标,是为未来数十年的两岸融合进行战略布局,打通一条经济与民心的动脉。 为了展现决心与能力,大陆的技术实力也毫不含糊,例如巨型钢箱梁的吊装在几小时内便精准完成。 这并非炫技,而是用事实告诉所有人:这是动真格的。 与大桥同步推进的,还有些更微妙的调整。 如果说,过去金门享用的水是带有“优惠”性质的,那么这种模式如今正在悄然改变。 无论是水价还是未来的桥梁通行费,都在朝着合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回归。 这并非大陆突然“翻脸不认人”,而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成本再教育”——当一份善意被长久地视为理所当然时,就有必要让对方重新认识到其背后的实际成本。 适时调整水源供应或价格,也不是刻意刁难,而是促使对方正视并承担自己应负的经济责任。 大陆的做法很直接,既无过多的解释,也无温柔的妥协,只是将一个附带清晰价码的选择,摆在了金门面前。 更巧妙的是,这座大桥一旦建成,将成为金门民众日常视野中一个无法忽视的物理存在。 每天清晨,当人们望向海面,看到那座宏伟的桥梁横亘天际,谁又能打心底里拒绝它所承诺的便利? 你可以继续在口头上反对,但总不能把它拆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桥会慢慢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与心理认知。 金门当下的处境颇为尴尬:一方面,他们清楚大陆在基础设施与生活资源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困于所谓的“政治正确”。 但日子终归要过,喝水、出行是绕不开的刚需,这些问题无法靠口号解决。 因此,厦金大桥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的基建项目。 它更像一把钥匙,正在一点点撬动两岸之间那道无形的心锁。 无论台当局态度如何,这座桥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提醒和最清晰的前奏。 大陆的耐心与持续推进,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接不接受是你的事,建不建是我的事。 等到哪天你真的需要了,我们早已准备好。 这种“阳谋”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光明磊落与着眼长远。 你明知它的意图,却发现自己很难从根本上反驳,因为它最终会通过现实本身,推动你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当民众亲眼看到桥、走上桥、享受到桥的便利时,两岸的距离,自然也就近了。
台海这一局,赖清德想把火烧大,大陆则开始真动手了这边台军万人军演刚刚拉开,汉
【157评论】【2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