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250亿卢比,下定决心要自己开采稀土。 近来,全球稀土市场的风云变幻,让南亚大国印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股工业寒流。 前不久,印度还在国际上对中国的稀土政策高声警告,转眼间,自己便宣布要砸下250亿卢比,誓言自主开采稀土,摆脱对华依赖。 而这番雄心壮志的背后,却是其国内多个支柱产业岌岌可危的现实。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自信满满的经济体,不得不面对生产线停摆、大规模裁员的窘境? 而他们所谓的“稀土自救”,又能否真的奏效? 这场危机的缩影,首先就投射在了印度的汽车产业上。 去年,这个行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堪称“病态”,超过85%的总需求,包括1360吨稀土原料和2850吨稀土磁体,都源自中国。 这些“工业维生素”是其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命脉。 谁知今年四月,中国对钐、钆等关键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瞬间就掐住了印度汽车工业的要害。 一时间,原本轰鸣的生产线被迫放慢了节奏。 塔塔汽车的电动车工厂,因为缺少核心的钕铁硼磁体,今年第一季度产能就骤降四成,两千名工人因此失业。 同样,马恒达集团的混合动力SUV生产线也因稀土永磁电机断供,停摆超过两周。 就连印度斯坦航空的直升机项目,也因为稀土轴承紧缺而推迟交付。 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下,印度一边埋怨中国“把稀土作为武器”,一边把美日、欧联合起来反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出口的控制却没有任何放松。 无奈之下,印度只能选择“自救”。 总理莫迪前脚刚在G20峰会上喊话“稀土垄断不可持续”,后脚就批准了250亿卢比(约合21亿人民币)的“稀土自主计划”。 目标相当宏大:到2032年实现4000吨稀土磁体的年产能,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可这笔巨款,在现实面前恐怕连个水花都难溅起。 首先,印度天生就有天然资源的缺陷。 它号称拥有全球第三的稀土储量,但超过九成都埋在喀拉拉邦的海滩砂矿里,不仅以价值较低的轻稀土为主,关键的中重稀土更是少得可怜。 这种伴生矿的开采成本,是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三倍,提炼过程还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料。 更要命的是,印度至今没有掌握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开采技术,而这种矿种贡献了全球七成的高端稀土供应,中国则掌握着全球九成的相关专利。 其次,技术瓶颈是代际的差距。 中国用三十年时间,建成了从采矿、分离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仅提纯工序就有三十道,能将稀土纯度做到五个九甚至更高。 反观印度,连基础的溶剂萃取法都未完全掌握,目前只能生产纯度约90%的混合稀土氧化物。 这种粗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到中国精制产品的三分之一。 缺乏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问题。 矿山缺电、运输没路,就算挖出矿石,也运不出来加工。 安永的报告直截了当地指出,印度仅占世界稀土产量的1%不到,与其说是在发展行业,倒不如说是“过家家”。 最讽刺的一点是,印度规划中稀土项目的核心设备——钕铁硼磁体烧结炉,依然得从中国进口。 算一笔经济账,如果印度真建成生产线,其产品成本将比中国高出四成,毫无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早就指出,没有补贴,印度生产稀土永磁体的回报率是负数,这250亿卢比砸下去,注定是个无底洞。 与之相反,中国早就在稀土领域构筑了一道护城河,这道护城河是很难跨越的。 以钕铁硼磁体为例,中国企业掌握着全球85%的产能,就连日本信越化学、美国麦格昆磁这些竞争对手,其核心原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在这样一条链式的打压下,印度250亿美元的投资只是九牛一毛。 更进一步看,中国在技术上仍在不断拉开差距。 包头稀土研究院的“万吨级离子型稀土绿色提取项目”已经投产,实现了零放射性污染,还将提炼成本降低了三成。 面对中国的绝对优势,印度也曾四处求援。 他们同阿根廷,赞比亚进行了协商,并参加了旨在建立备选的供应链的“四国安全对话”。 而拉美的矿权谈判迟迟没有结果,澳大利亚的轻稀土又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一边高喊中国“断供”,一边却被发现通过斯里兰卡、尼泊尔的中间商,以高出市价三成的价格曲线采购中国稀土,结果还被中国海关查获。 此次稀土博弈,实则是对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一场争夺。 印度试图靠“民族主义”突围,却陷入了两难:坚持技术自主,可能面临长达十年的研发空窗期;若引入外资,又怕重蹈半导体产业被美企控制的覆辙。 他们既想吸引美国通用电气来投资建厂,又要求对方必须转让核心技术,结果导致谈判全部陷入僵局。 说到底,印度这波“稀土自救”更像是雷声大,雨点小。 在稀土这个战场上,终究是技术为王。口号与贸易保护所建立的工业,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中国手中握着的是几十年产业深耕和技术积累的“王炸”,而印度将如何出牌,目前看,选项并不多。
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250亿卢比,下定决心要自己
经略简料
2025-07-15 15:07: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