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阴虚笔记
人体的阴气在下部旺盛却源自上焦,心脏之火中蕴含的津液称为"阴根"。当阴液逐渐滋长,便能化生出肺金和肾水。阴的属性是沉降静谧,一旦阴根形成,就会自然向下沉降——这是其本性使然,因此肺金主收敛而肾水主封藏。但肺金肾水的正常收藏功能,完全依赖胃气的向下通降。当胃气向右下方通降时,肺气就能在西方(对应秋季)收敛,肾水就能在北方(对应冬季)封藏,阳气得以蛰伏,这正是肝木心火能够正常生长的根本基础。
若胃气不能正常下降,肺肾的收敛封藏功能就会失常,心火与相火就会外泄上炎,导致心阴耗损,出现上焦燥热的阴虚病症。人们往往只看到肺肾阴液的亏虚,却忽视了胃气虚弱这个根本。胃作为阳腑却内藏阴精,其功能强健时才能通过气化产生阴液。虽然全身之气由肺统管,但真正的气化过程是在胃完成的。肺气清肃下降产生的阴精,实质是胃气右降转化的结果。因此治疗应当以降肺胃之气助其收藏功能,不能单纯滋补心阴。
地魄汤配方: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去心麦冬三钱,芍药三钱,研碎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煅牡蛎三钱(研末)煎煮至大半杯药液,温服。水属阴,而阴液源自肺胃。当胃气上逆、肺金失于收敛,心火相火外泄升腾,就会耗损心阴,使阴液失去化生之源。方中麦冬、芍药双清心火与相火;半夏、五味子降逆肺胃之气;元参清肺热兼补肾水;牡蛎安神敛精。
补充说明:若因热邪伤肺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应加人参、黄芪补气生津,从根本上培补阴精。这才是真正的补阴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