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萧华上将调任兰州军区政委,任职一直到1983年。在此期间,兰州军区的司令员换了三位,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 江西兴国的儿子萧华出生于1916年,双亲均为早期共产党员。13岁时,他遇见了毛泽东,这位革命领袖在兴国举办干部培训班时,萧华成了那里的年轻学员。毛泽东对萧华的多才多艺和组织能力印象深刻,曾称赞他是“兴国出了一个小娃娃”。 不久后,萧华的革命生涯便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0年,他在毛泽东的推荐下,仅14岁就被任命为红4军青年委员。他的天资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发挥。加入红4军不久,他便成功组织建立了全军的青年组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萧华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先后担任红10师30团政委及少共国际师政委,他的领导角色逐步扩大。 1935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萧华担任了红一军团2师政委,与师长刘亚楼的深厚关系也在此期间形成。两人在解放战争中一同奋战东北,刘亚楼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及四野14兵团司令,而萧华则任东野特种兵司令员及13兵团政委。1949年10月,随着空军的成立,刘亚楼成为首任司令员,萧华则担任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先后任总干部部长及总政主任,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主导下,完成了影响深远的《长征组歌》,其中,“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句,成为无数革命者的口号。1983年,萧华退任兰州军区政委,其职业生涯逐渐画上了句号。两年后,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与此同时,萧华任职期间,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的生涯也值得一提。韩先楚,1913年出生,从红25军起步,1973年12月,在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中,他与皮定均交换职位,结束了他长达16年的福州军区司令员生涯。 在1935年的长征期间,虽然只是一名红25军的营长,他已经有了军事领导的潜质。进入全民抗战时期,韩先楚担任344旅688团副团长,其所在部队多次在战场上展现出过人的战斗力。 1947年9月,韩先楚升任为3纵司令,不久便指挥该纵队完成了对威远堡的迅速攻占,被誉为“旋风司令”。此称号源于他指挥的部队行动迅速,攻势如旋风般猛烈,令对手防不胜防。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韩先楚主张渡海作战,其决策和指挥能力大大加速了海南岛的战事进程,为之后的朝鲜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 1950年10月至次年春,韩先楚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了朝鲜战争的前四次战役,其指挥所展现的军事才干得到了同僚和上级的广泛认可。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军事生涯的高度肯定。 1980年1月,他从兰州军区司令的职位上卸任,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生涯。此后,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84年被查出患有肝癌,直至1986年去世,享年73岁。 在长征期间,韩先楚与其他高级军官如萧华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尽管萧华在年龄和革命资历上都略逊于韩先楚,但在职务上,萧华却经常担任更高的政治职位。1937年抗战爆发时,萧华已是高级政工干部,而韩先楚还在军事领域一步步累积经验。 杜义德的军旅生涯始于红军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职位和责任逐步增加。1929年,年轻的杜义德加入了红11军31师4大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这里,他首次与徐向前结缘,后者当时担任11师师长。仅仅四年后,杜义德的军事才能得到认可,他升任红30军89师的政委。 在杜义德的指导下,89师参与了多场激烈的战斗。特别是在一次攻城战中,杜义德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为了激励士兵,他冲出指挥所,亲自参与前线的战斗。不幸的是,他被敌军子弹击中,子弹从前胸穿至后背,险些贯穿心脏。那时的战场医疗条件极其艰苦,缺乏麻药,只能用盐水泡过的纱布消毒,疼痛难忍。 解放战争期间,杜义德的领导才能进一步得到展现。他在刘邓野战军的6纵担任政委,与王近山将军共事。1947年,王近山因伤暂时无法指挥,杜义德便一肩扛起了6纵的军政任务。在他的带领下,6纵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中屡屡取得胜利,连平时不多言的刘伯承都在一次会议中公开表扬了他,赞其为“文武双全”的领导者。 建国后,杜义德的事业并未停步。1951年,他作为志愿军3兵团的副政委参与了朝鲜战争,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贡献。1955年,他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主要在海军担任要职,直到2009年去世,享年97岁,成为当时四位老将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与杜义德同时代的还有郑维山,两人都是湖北人,都曾在徐向前麾下服役。郑维山的军事生涯同样非常杰出。他从1930年开始在红1军1师担任职务,后于1934年接替杜义德成为89师政委。他在西路军中经历了河西走廊的苦战,失败后独自回到延安。解放战争中,郑维山担任了华北军区的重要职务,后进入朝鲜战场,与杨得志共同指挥19兵团。他的军事生涯一直持续到1969年,当时他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