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伪军一师长派人给粟裕送了一包烟。粟裕不解,以为是敌人送礼,便饶有兴致地打开烟盒。谁知里面有张纸,看了内容后,粟裕冷汗直冒,立马下令:“全军集合!” 烟盒里究竟暗藏什么玄机竟然会让“常胜将军”惊慌至此?烟盒又是谁送过来的? “全军集合!立即关闭电台!” 1942年的一天,粟裕才和几员大将在会议上商讨好了一项在苏南地区的军事行动,正欲午后实施。而就在会议结束的片刻功夫,一旁的警卫员却递上来一包烟。 这烟盒包装精巧,不像是部队里面的东西。粟裕饶有兴致地打开烟盒,却发现里面没有一支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张字条。 警觉的他立刻端详起纸条来,上面竟写着:“你们上午的会议已经被日军知晓,日军已经沿途设伏,切莫行动以免被围歼!” 这下粟裕显然紧张起来了。按道理说,他不应该轻易因为一张字条朝令夕改,但写这张字条的人居然能够准确知道他们刚刚进行完的会议内容,看来不得不加以防范。 很快,粟裕便调集全军放弃这次行动并关闭了电台。日军连日来一直在苏南一带的设伏也空手而归。 上午刚开的会议,内容不出片刻功夫就到了日军那里。肯定是内部出现了奸细,粟裕虽然好奇这个传信者的身份,但眼下他几乎已经可以肯定对方是自己人,而当下最要紧的应该是查出这名潜伏在我军中的细作的身份。 不出几天,一个精美的烟盒再次出现在粟裕的办公桌上。粟裕大喜过望,他知道肯定是对方又传消息过来了,于是赶忙打开。 这次,纸条透露的重要信息便是这个细作的身份。粟裕知道对方的身份后也开始留心调查,很快便掌握了对方叛变的确凿证据。于是人赃并获将其拿下。 粟裕的这次军事行动能够有惊无险,离不开这名“传信者”的帮助。那么,他究竟是谁?又是如何潜入日军阵营的? 其实这个蛰伏日军中的“传信者”名叫施亚夫。 施亚夫从14岁便开始参加革命,1929年正式成为我党一员。参加革命以来,施亚夫和陈独秀等重要领导人同甘共苦,但却不幸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和部队走散。 当时他正在南京,可南京早已不安全了,所以他只能连夜潜逃南通。 在南通,施亚夫顺利和其余20多名党员取得了联系。南通虽然比南京要安全,但村庄还是难免遭到日军闲散部队的侵扰。他们自发组成守土团,驻守村庄保障老百姓的安全。 施亚夫的守土团一天天壮大,他也终于和组织取得了联系。 当时组织见施亚夫经历重重困难却已经初心不改,知道他是靠得住的好党员。于是提出,希望他可以借用自己在南京的势力,打入敌人内部,想组织传递消息。 施亚夫知道这并不是易事,但却义无反顾地接下了担子。 为了打入敌军内部,施亚夫做了很多努力。他先是将自己的部队打造成一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松散部队,后又向汪精卫献媚讨好。 汪精卫最终也在施亚夫三天两头的谗言中迷失了方向,再加上施亚夫部队却是精良,是可用之才,于是便将其收容。 而后,又在汪精卫的牵线搭桥下,施亚夫顺利筹建起了部队,还和日军达成了“合作”。 短短几年时间内,施亚夫就博得了汪精卫和日军的完全信任。施亚夫堪称汪精卫的“得力干将”,所以无论是开会还是重要场合,都会带上他。 而就在1942年这天的一次会议上,他居然从日军军官畑俊六口中听到了一个熟悉名字——“粟裕”。 原来,日军一早便得到密报,粟裕部队即将朝苏南一带展开军事行动。而他们正密谋着沿途设下重重埋伏,准备将粟裕大部悉数歼灭。 作为我党重要情报工作者,施亚夫肯定听说过常胜将军粟裕的名号,也知道一旦粟裕部队真的遭到伏击,就会对我军造成重创。 所以他紧急写下一张字条,让亲信送到了粟裕处。 这封情报可以说是来的刚刚好,晚一刻钟粟裕都要下令先头部队出发了。 而此后,施亚夫又再次深入敌后,不断打探这名细作的身份。也许是施亚夫真的太得日军信任了,即便几次伏击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他们也没有将怀疑的矛头对准过施亚夫。 一直到1944年,施亚夫部队发起反动起义,他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这一回,施亚夫和他的部队总算是光明正大的站在阳光底下了。
1942年,日伪军一师长派人给粟裕送了一包烟。粟裕不解,以为是敌人送礼,便饶有兴
品古观今吖
2025-03-31 11:02:36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