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1939年,摄影师孙明经在西康考察时,发现不光各县政府都很破败,就连省政府也很破旧,倒是学校都建得宽敞明亮,非常好,于是他问身边的县长,得到了这个回答。 孙明经深受震撼,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作为证据。 只见照片上的房子低矮破旧,小小的窗户由于没有玻璃,只能糊一层白纸遮挡沙尘,简陋的政府大门,与普通人家的门户无二,一块“义敦县政府”的牌匾挂在大门一侧,大约是担心牌匾挂得不牢靠,又支一长杆将它抵在墙上,一只小狗悠闲地在县政府大门外晃悠着。 孙明经打量着这破败的县政府的时候,县长彭勋就陪同在旁边,于是他在感慨之余,给彭勋和县政府拍下了这张照片。 那么,彭勋说的“刘主席”又是谁呢? “刘主席”是当时四川军阀界的风云人物刘文辉。 刘文辉是四川大邑人,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川军第8师师长陈洪范的麾下当营长,由于他是科班出身的军人,在军事和谋略上都很有才干,因此得到了陈洪范的赏识,在短短3年的时候里,他就被提拔为了团长,从而在川军得以崭露头角。 由于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刘文辉不仅得到了很多实战的经验,而且他还凭着在战场上的勇武和谋略,得到了很多将士们的追随,实力越来越强大。 1921年,在堂侄刘湘的提拔下,刘文辉成为了川军第2军军长。 不过,刘湘万万没想到,没过几年,他和刘文辉就因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 刘文辉在成为第24军军长后,多次参与混战,并在打败对方后,收编对方的军队和武器装备等。 到1927年的时候,他的实力已经和刘湘不分伯仲了。 刘文辉一直梦想着统一四川,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因此他在打败一众大小军阀后,便到了不得不与刘湘掰手腕的时候了。 其实刘湘也深知一山不容二虎,也很担心刘文辉做大做强后,会威胁到他的武装力量,所以他派人时刻盯着刘文辉的动静。 1931年,刘文辉在国外购买了很多武器,并将其在上海分装好再装入货船,运往成都,结果刘湘得到消息后,在万县扣押了这批武器。 沟通无果后,刘文辉和刘湘的军队发生了恶斗,在争斗过程中,刘文辉屡吃败仗,他盘踞的大片领地也因此落到了刘湘的手中。 幸好大哥刘文渊从中调和,再加上又有蒋介石电令停火,这叔侄才算握手言和。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文辉当上了西康省政府主席。 此时的西康,说是“穷乡僻壤”都是抬举它了,除了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外,当地的藏民普遍信教,根本不服从管理。 刘文辉考虑到当地民众普遍是文盲的情况,把教育普及当作了最重要的工作。 一时,刘文辉不仅把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得很高,而且他还经常在百忙之中,到学校去演讲,鼓励学生一定要多学文化,将来为西康作贡献。 不仅如此,刘文辉还一再三令五申,要是看哪个县政府的房子修得比学校好,就把县长就地正法。 刘文辉不仅要求官员们必须清廉,而且他还率先垂范,在简陋的房子里办公,这对官员们的影响很大。 比如德格县的县长范昌元,为了方便在基层办公,他干脆置了一面写着“范”字的旗帜,走到哪里,他就把旗插到哪里,就地办公。 吏治如此,官员在教育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比如巴康县的县长赵国泰,就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去当地小学代课教书,并且在教书的过程中,对学校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一一想办法解决。 不管是范昌元,还是赵国泰,其实在西康的官员中,他们并不是个别现象。 正因如此,西康的变化非常大,一方面当地尊师重教,另一方面吏治清明。 当然,西康太穷,想要发展就必须有钱。 刘文辉是军阀,又有哥哥刘文彩在财富上帮助,可是这些钱财拿到西康来,却仍是杯水车薪。 于是,刘文辉就做起了“边茶”贸易,后来又增加了羊毛、中草纸和布匹等,随着贸易的发展,西康也渐渐成了商贸重镇。 如今,西康这个省名虽然已经没有了,但孙明经拍下的义勋县政府和县长的老照片,还是见证了西康当年的那段历史。
“刘主席说了,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1939年,摄影师孙明
品古观今吖
2025-04-14 10:30:45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