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方面总结了英军战败的原因,得出的结果却让众人十分震惊:一些前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4 00:13:01

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方面总结了英军战败的原因,得出的结果却让众人十分震惊:一些前往朝鲜战场的英军,都被吓成了神经病! 1952年8月,一份英军军医报告在伦敦高层引起轩然大波。报告主笔、驻朝鲜英军医疗部门负责人史密斯上校写道:"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医学困境——56%的骨科患者同时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包括慢性腰痛、肠胃紊乱、血管舒张和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均源自战士内心的焦虑、怨恨和痛苦。" 数据更为触目惊心:截至1951年底,就有554名英军因精神问题被紧急送往日本接受治疗,而这些都只是重症患者。战争结束后的总结报告显示,超过3000名英国士兵回国后立即住进了精神病院,占全体参战人员的3.5%。这一比例远远超过越南战争中美军1.2%的精神病发病率,近乎三倍之多。 更令人困惑的是,英军精神病例集中出现在三个时间点:1950年12月、1951年3月和1951年6月。英国研究人员梳理战场记录后发现,这三个时期英军并未参与大规模战斗,大多数士兵都在营地内休整待命。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通常战场精神创伤都与激烈战斗直接相关。 英国派往朝鲜战场的不是新兵蛋子,而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那支被称为"王牌旅"的英国皇家第29步兵旅,是"沙漠之鹰"蒙哥马利亲自培养的精兵,86%的士兵都是二战老兵,实战经验丰富,军事素养很高。他们曾引以为豪地宣称,自己一个营能抵抗志愿军一个团甚至一个师。这支部队总人数超过14000人,是英国皇室的禁卫军,号称两百多年没打过败仗。 然而,这些骄傲的英国老兵们在1950年底乘坐"锡兰"号巡洋舰陆续抵达韩国釜山后,命运却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初期对阵北朝鲜人民军时,英军依靠装备和经验优势,战果颇丰。但当中国志愿军从鸭绿江跨江而来后,一切都变了。 英国作为朝鲜"托管国"之一,曾经是那个"太阳永不落"的大英帝国。虽然二战后国力大不如前,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昔日荣光,希望通过朝鲜战争重振雄风。为此,英国政府不惜派出了8万多军队和王牌部队远赴朝鲜。谁能想到,这支曾在希特勒坦克大军面前保持锐气的军队,却在朝鲜战场上遭遇了一场心灵的溃败,创下了令人震惊的战斗伤亡与非战斗伤亡比例——1:200,意味着战场上每战死一个人,营地里就有200人因各种非战斗原因伤亡。 1951年4月的临津河战役,将永远刻在英国"光荣的格洛斯特"部队幸存者的记忆中。作为英国29步兵旅格洛斯特郡步枪团的一部分,他们在四天内几乎全军覆没——第一营士兵要么阵亡,要么被俘。这场战役成为英国士兵精神崩溃的开端。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么远的地方打仗?"一位英国老兵在战后回忆道。这个问题困扰着大多数英国士兵。朝鲜半岛距离大不列颠岛隔了半个地球,战争胜负对普通英国人的生活几乎没有直接影响。英国工人党甚至公开反对出兵,担心此举会激怒中国,导致失去香港殖民地。尽管英国政府出于盟国关系不得不派兵,但士兵们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和不情愿。 战场环境的恶劣进一步摧毁了士兵们的意志。朝鲜半岛的山地崎岖难行,冬季气温常降至零下三四十度,与英国温和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英国军方后来将士兵的精神问题归咎于"水土不服",但真正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马良山战役成为英军崩溃的转折点。中国志愿军191师以一敌二,同时对抗英联邦一师和美骑兵一师,经过激烈战斗重创敌军1700余人。这场败仗让英军彻底丧失了信心。 "每当听说志愿军在对面,英军就会磨磨唧唧地不愿出战。"一位参战美军军官在战后记录中这样描述。即使面对战略要地,英军也往往选择退让,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就算冲出去,也打不过志愿军。从此,英军采取了消极避战的龟缩防御策略。 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二战阴影的挥之不去。那些刚从欧洲战场回来的老兵们,原本以为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却又被征召到陌生的战场。当志愿军的炮火在耳边呼啸,许多人骤然回想起二战时期的噩梦,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英国远非唯一一支出现大规模精神问题的军队。加拿大轻步兵团2营的情况更为严重——927名士兵到达韩国仅一周,就有148人因身体和精神问题被送回国,发病率高达16%,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离奇记录。 战后多年,朝鲜战争在英国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几乎从公众意识中消失。尽管英国在朝鲜的军事投入远超之后在马来亚、塞浦路斯和肯尼亚的行动,以及苏伊士和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但这段历史长期被刻意淡化。

0 阅读:0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